書摘/以我之名 張曼娟說大人該做的5件事 拒被情緒勒索

記者鍾志鵬/臺北報導

張曼娟,是臺灣文壇長銷型的作家,「海水正藍」之後,30多年來,以溫柔的筆觸,將感知周遭人事物的深情,化為一篇篇美麗的文字陪伴讀者。張曼娟這幾年,辛苦獨立照顧年邁的父母親。2020年最新出版的《以我之名》書中,她強調這不只是一本照顧者之書,而是寫給自己的情書。人到中年,應該長成自己的樣子,而大人的意義,應該是氣派又溫柔的。還有拒絕被情緒勒索….

▲張曼娟說:悲傷是本能,快樂才是本領。(圖/張曼娟提供)

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 氣派又溫柔吧

《以我之名》的介紹寫著,【中年,終於長成自己的樣子;大人,應該是氣派又溫柔的。】。張曼娟說過:悲傷是本能,快樂才是本領,這是一種內心要有多少強大才能得到的體悟。

書中這樣輕柔喚醒忙碌的讀者,做為一個大人,應該以我之名,為自己做決定;承擔責任;享受生而為人的快樂。與久違的自己重逢,感謝自己受過的傷、流過的淚、堅持的夢想。《以我之名》不只是一本照顧者之書,也不只是中年之書,而是寫給自己的書。當我們召喚自己,一起踏上未來之途,才真正擁有了永恆的靈魂伴侶。

▲張曼娟說:中年是自己的樣子,大人就是要氣派跟溫柔。(圖/翻攝自張曼娟臉書)

懂這五件事 讓踏著破碎慢慢長大的自己更有意義

照顧年邁的雙親,讓善於觀察生活的張曼娟,從年輕走到此刻歲月更能體會孝順與自己存在的意義。她說:我相信許多人都是踏著破碎的自己,慢慢長大的。都是靠著荒涼人世間,偶然相遇的溫情與善意,勇敢走過來的。

1.有一種「雋永」——對世界有自己的看法,耐人尋味的言行;不追隨流行,而能標示出獨特品味。

2.有一種「氣派」——欣賞他人的成就與收穫,覺得世界因此更加豐富,不必覺得不安或嫉妒。

3.有一種「能量」——把自己超拔而出,不被漩渦捲進黑洞,還能將被照顧者拉出來,安置在光亮與溫暖的所在。

4.有一種「慈悲」——試著聆聽、感受,用悲憫之心,擁抱最熟悉的陌生人。

5.有一種「承擔」——勇敢、自信、慷慨,在必要時願意接住墜落的人。而最困難也最重要的,是接住自己。

每一個人都有貴重的意義,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己。輕安自在做大人,在中年渡口,穩當前行。

▲張曼娟當起主持人,訪問光良。(圖/翻攝自張曼娟臉書)

已經來到下半場的大人們啊 怎能不好好彌補?

對於「大人」張曼娟在臉書解釋,她說:「有些人年紀愈大,愈討人厭,如孔子所說『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個『得』不一定是錢財,有可能是得到別人的關心與注意,得到別人的尊敬,當你一直不停想從別人身上索取,人就會看起來很貪婪。要避免這個狀況,從中年開始修練,否則就會變成一個不快樂的老人。」

▲張曼娟強調,每個人都要勇敢拒絕被情緒勒索。(圖/翻攝自張曼娟的微小生活YT頻道)

照顧者之歌 從牽著媽媽去上學輕輕吟唱起

前年夏天,一個燠熱的午後,我牽著母親的手,推開了攝影社的玻璃門。還沒開口說話,正在吃泡麵的老闆娘抬起頭望向我們,而後說:「拍身心障礙手冊的相片嗎?」她的口吻聽起來很尋常,我的心臟卻被重擊了一下。原來,母親看起來已經如此明顯了。

▲張曼娟照顧雙親,開心帶媽媽去上學。(圖/翻攝自張曼娟臉書)

那時候的她,因為水腦症與小中風引發失智,雖然我用盡一切力量來照顧她,卻無法改變她的失能,她不知道時間;無法分辨空間;說過的話與做過的事都不記得;她的目光遲滯,彷彿置身於另一個時空中。腦神經內科醫師對我說:「幫媽媽辦身心障礙手冊吧。這樣比較方便些。」

 

▲張曼娟照顧雙親,開心帶媽媽去上學。(圖/翻攝自張曼娟臉書)

而又因為攝影社老闆娘的一句話,讓我決心申請「長照二‧ ○」。經過了一連串的訪視之後,母親像一個入學新生那樣,被安排了屬於她的課程。有職能治療師與物理治療師每週到家裡為她上一次課,原本整天只想躺在床上、肌肉迅速流失的母親,可以做許多運動了;原本提起筆來一個字也寫不出來的她,能夠好好簽下自己的名字了。不久,我們又報名了社區整合照顧服務站「石頭湯」課程,每個星期一去服務站上音樂律動課。

一個班有十位長輩,第一次上課時的場面,令我感到驚訝和悲觀。原來,並不是所有的長輩都像我的母親這麼期待上課,有坐著輪椅而來的長輩,因為中風,身體不方便,根本不想留在這裡,滿臉不樂意的拍打著陪同者,想要離開。也有一開始就暴走的長輩,大聲呼喝,怒氣沖沖,揮舞著拳頭,不願坐下來上課。

▲張曼娟照顧爸爸媽媽,將相處的點滴化成文字。(圖/翻攝自張曼娟臉書)

可是,個子不高大、能量卻很充足的劉翠蘭老師真是個鋼鐵玫瑰,她不為所動的帶領大家唱著<茉莉花>,一邊使用道具律動身體。一小時的課程結束後,母親閃亮著笑容,說下星期還要來。

這是為輕微失智的長輩設計的課程,劉老師雖然年輕,卻很有耐心,懂得如何鼓勵長輩,引導他們回答問題、開口歌唱、協調肢體。之前不想上課的長輩還是繼續來上課,他們臉上的愁怒已經被柔和的喜樂所取代。

下起滂沱大雨的那一天,長輩們雖然都淋溼了,還是陸續到班上報到。當坐著輪椅、穿著雨衣的長輩也出現時,現場響起熱烈掌聲,我為自己的悲觀感到慚愧。

劉老師曾經是鋼琴老師,她如今彈奏的,是因疲憊與迷失而喑啞的靈魂之弦,這些靈魂甦醒,發出動人的明亮樂聲。

▲張曼娟說:悲傷是本能,快樂才是本領。(圖/名人書房提供)

我一直試圖將自己的手從媽媽的掌中掙脫出來,邁開步子向前奔跑,只有六、七歲的我,對於上學這樣的事總是迫不及待。可是媽媽把我攢得緊緊的,絲毫不肯放鬆,她總是有很多的顧慮,擔心突然有車子疾馳而過,擔心巷子裡衝出失控的大狗。快到校門口時,終於成功滑脫了媽媽汗溼的手,往前奔跑了一段路,然後回頭看著她有些無奈的快步走來。其實到這裡,送我上學這件事也就差不多了,她會讓我自己走進校門;而且不久之後,因為在家裡從事育嬰工作,她再也沒有送我上學了。

五十年後,我們再度牽著手去上學。這一回,媽媽是學生,我成了家長。媽媽依然把我的手攢得緊緊的。我們每星期要走一段路到社區整合照顧服務站,去上為輕微失智者開設的音樂律動課。自從媽媽因水腦症而有了失智狀況,我們度過了幾個月的艱苦時光,起初是家中成員無法接受,為什麼一個人突然就搞不清楚白天晚上了?為什麼同樣的話一說再說,同樣的事不斷糾結?應該喝水卻不喝水,吃過飯了還嚷著餓?

父親覺得老婆變了一個人,不知道該如何相處;兒子覺得老媽可能中邪了,應該帶去驅魔;只有我是最淡定、最能面對現實的,因此,我不驚惶也不憤怒,唯有憂傷。

▲張曼娟強調,每個人都要勇敢拒絕被情緒勒索。(圖/翻攝自張曼娟的微小生活YT頻道)

我知道媽媽困在茫然無邊際的迷霧中,連自己也找不到,又如何能要求她顧慮到家人的感受呢?「她簡直就是不可理喻。」「她根本不願意溝通,給我裝傻。好啊,從此以後我再也不跟她溝通,她的事不要來煩我。」

在這些焦躁的抱怨話語中,我沉默。只是走進迷霧裡,為她安排座椅休息;為她留下許多線索和謎底,讓她不致繼續沉落。有時候就只是留在她身邊,讓她感覺自己不是孤獨的。

當我申請了「長照二‧ 0」,那真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媽媽從每天賴床不起到期待課程,遇見許多老師、志工和同學,她能完成自己的藝術作品,找到一群新姐妹,開心的唱歌跳舞,各方面的功能都恢復得愈來愈好。

對失智者來說,雖然沒有藥物能治癒,但我相信,接觸人群、從事團體活動、找到自己的興趣,對於認知與生活趣味都有很大的幫助。

看著長者們在台上表演,我用力鼓掌,把手都拍疼了。牽著媽媽的手去上學的每一天,我都覺得很感激,因為不知道能送到哪一天,所以格外珍惜。

▲張曼娟強調,每個人都要勇敢拒絕被情緒勒索。(圖/翻攝自張曼娟的微小生活YT頻道)

明白了一件事的內情與一個人內心的曲折之後

張愛玲曾說,「我們明白了一件事的內情, 與一個人內心的曲折,我們也都【哀矜而勿喜】吧」。尤其對照顧者而言,照顧者內心的曲折,不在身邊的最珍貴。

張曼娟在書中描述一則故事,我的朋友依旋過馬路時被機車擦撞,跌倒在地,當下並不覺得很嚴重,可以自己翻身爬起來。當晚睡了一覺,第二天才發現,脖子無法轉動,全身痠痛不已,癱在床上大半天,到了下午才掙扎起身,急電念研究所的兒子帶她去醫院。兒子問她怎麼會搞到這麼嚴重?「還不是因為你大姨……」話還沒說完,瞬間放聲痛哭。許久以來的壓抑和委屈,都在這一刻決堤。依旋離婚後賣掉自己的房子,搬到距離父母一條街的地方,為的是就近照顧八十五歲的父親和八十歲的母親。依旋的哥哥在大陸工作,台灣只有依旋和姐姐。姐姐嫁入豪門,又做直銷,可以說是家中經濟情況最好的,然而,她對父母的照顧卻很少,只在逢年過節時,給父母一人一千元。

▲張曼娟強調,每個人都要勇敢拒絕被情緒勒索。(圖/名人書房提供)

依旋剛剛退休,兒子尚未獨立,退休金又面臨縮水,可是,她每個月都還要給父母一萬五千元零用金,讓他們安心生活。每次到大賣場採買,總會將大分量的食品、日用品分一半送回娘家。每天晨昏定省,父母要就醫,是她掛號、跑腿;父母想出門走走,由她負責開車。

母親不只一次說過:「還好有你在,讓我們可以安心度過晚年。」這樣的話語,是支撐照顧者最大的力量。姐姐不但兩、三個月才出現一次,平常連電話也很少打回家,除非是老公又劈腿了,需要哭訴的對象,才會打給母親。

父親常常喜歡對親戚朋友誇耀女兒嫁得有多好。姐姐難得回家,帶一串美國無子綠葡萄,父親便提起葡萄與姐姐合照,笑得合不攏嘴。甚至在臉書貼文:「大女兒又回來看我了,還帶了很好吃的葡萄給我,真是太孝順了。」底下回應一句句:「真羨慕有這樣的女兒。」

「這種孝順的孩子一個抵十個。」

「一定是上輩子燒了好香。」

▲張曼娟強調,每個人都要勇敢拒絕被情緒勒索。(圖/翻攝自張曼娟臉書)

回來的。父親並不知道,出於虛榮而做的炫耀,對真正的照顧者女兒來說,是多麼的嘲諷與不平。被照顧者很難體會照顧者的心情,更別說是需求了,因為被照顧者多半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無法顧慮別人。

當依旋跟我說這件事的時候,仍是氣憤難平。我對她說:「你沒聽過『親戚遠來香』嗎?或許兒女也是『遠來香』吧。」我想,依旋的父親只是把無微不至、一直在身邊照顧的小女兒視作理所當然了。

▲張曼娟強調,每個人都要勇敢拒絕被情緒勒索。(圖/張曼娟提供)

這一次,母親特意下廚請依旋姐妹倆吃飯,就是想化解兩個女兒之間的心結。姐姐來了之後,父親忽然想起姐姐最愛吃無子綠葡萄,便支使依旋出門去買,依旋沒好氣的說:「她應該天天吃吧,何必特別去買?可以吃別的水果呀。」

父親叫不動依旋,於是催促母親去買,依旋只好心不甘情不願的出門,過馬路時才嘀咕著:「愛吃幹嘛不自己買?」就出事了。我去探望她,對她說:「別計較其他人做了多少,那只會讓你不快樂。如果不是你在父母身邊照顧他們,他們是不是很孤單、很無助?也許不在身邊的最珍貴,但我們這些在身邊的才是必需。」我不只是安慰依旋,我真心的如此相信,才能將照顧之路繼續走下去。

▲張曼娟強調,每個人都要勇敢拒絕被情緒勒索。(圖/天下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之《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

▲張曼娟強調,每個人都要勇敢拒絕被情緒勒索。(圖/張曼娟提供)


張曼娟 是這樣的一個人

★在出版業最蓬勃的年代,張曼娟的《海水正藍》與其他作品,影響了許多世代的人。當物換星移,張曼娟體會自己的中年變化,真誠探究內心感受,思索並想像未來。

★她寫下《我輩中人》,引爆中年話題,並與照顧者們相濡以沫。她發現「我輩中人」的幸福或不幸,可以由自己掌握,只要認清了自身的獨特與價值,便可「以我之名」,開創一個完滿的小宇宙。

★2018年,張曼娟《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開啟華文世界「中年書寫」/「大人之學」新風潮以及社會議題關注,激起深遠回響,延續至今。

★2020年,張曼娟以全新力作《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再次深刻探索中年的覺醒、承擔、照顧,以及讓自己與他人幸福的能力。收錄23篇情意真摯的散文,寫給瞻望中年的你、擁抱中年的你、中年徬徨的你、承擔責任的你、照顧之路的你,以及每一個獨一無二的你。

★《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的紀錄:

博客來2018年度十大新書
博客來2018年度華文作家
誠品書店2018年度十大新書
誠品書店2018台灣十大華文作家
金石堂2018十大影響力好書

 

 

加入 @setn 好友 #怎能不讀書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