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罹癌、親人死亡心臟受不了!臨床上真有「心碎症候群」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心理影響生理」是真的!我們常聽到有人用「心碎」一詞來形容深度悲傷,在醫學上,當一個人情緒激動或承受巨大壓力時,確實可能引發急性的心肌病變,臨床稱為「心碎症候群」。

▲突如其來的壓力和悲傷恐引發急性心肌病變。(圖/翻攝自unsplash、Pixabay)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郭志東說,心碎症候群又叫作「章魚壺心肌症」(Takotsubo syndrome),其發生往往和突如其來的壓力事件有關,像是:離婚、重病(如癌症)、所愛之人死亡等等。當我們面臨極大的情緒刺激時,可能造成交感神經過度活化,進而導致急性的心肌失能。

郭志東向《三立新聞網》分享心碎症候群的臨床案例,他曾診治一名50多歲的婦人,對方因乳癌復發心情低落,無奈再次接受化療,就在她進行第2次的療程之後,某一天突然喘了起來,合併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血液腫瘤科因此會診心臟科進一步為她治療,透過超音波發現肺水腫和心肌病變,醫護團隊很快地為該名婦人插了氣管內管,並將她送進加護病房治療。

由於心碎症候群的發作和心肌梗塞一開始很難以區辨,病人被送到醫院時,經常需要緊急做心導管確定冠狀動脈的血流。不過在為婦人做心導管檢查時,醫師發現她並沒有阻塞的問題。心肌梗塞指的是冠狀動脈出現粥狀硬化,遭血塊堵住,心碎症候群患者的血管卻不是被血塊卡住,只是他們身上的症狀類似心肌梗塞,因此醫師仍須按照搶救心臟病的SOP,尋找可能病灶。

▲郭志東醫師表示,心碎症候群死亡率雖不高,一旦延誤治療還是會有生命危險。(圖/醫師提供)

郭志東表示,針對心碎症候群的明確發生機轉,醫界尚無共識,臨床上也沒有什麼特殊療法,通常會對患者施以支持性療法,讓患者慢慢恢復。心碎症候群的症狀除了胸悶、胸痛、喘不過氣之外,還可能造成肺水腫、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等,雖然說心碎症候群是一種預後相對良好的疾病,死亡率並不高,患者多能自行恢復左心室的收縮功能,但如果遲未就醫還是可能有生命危險。

郭志東透露,心碎症候群的好發族群為40~60歲的中年人,尤其是女性、憂鬱、焦慮者,但這並不代表年輕人無須擔心「心碎」,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民眾平時應注意情緒調適,尋求紓壓之道,別讓自己陷入過度的憂鬱,同時也應規律運動,控制飲食,以維持心血管的健康,遠離「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如此一來才能降低心碎症候群的發生率。

加入 @setn 好友

【#直播中LIVE】準副閣揆鄭麗君「投資未來世代」青年論壇演講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