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蜜莉在巴黎》努力 不是為了讓別人喜歡你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 / 女人瘋

大膽是從零做起,創造出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東西!

▲(圖/ 翻攝自女人瘋)

《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這部美國影集在Netflix 上熱播以來引起了不只是美國、法國媒體的高度關注,在台灣短短上映幾天,就成了社群媒體討論的焦點。

▲(圖/ 翻攝自女人瘋)

故事大綱
年輕貌美任職於美國行銷公司的女主角艾蜜莉,其公司買下了一間巴黎的奢侈品行銷公司,原本要調任艾蜜莉擁有法文碩士學位的女主管前往,但女主管在臨行前,卻意外懷孕了,因緣際會之下,公司轉調完全不會法文、只操作過藥品行銷的年輕女主角艾蜜莉,前往法國。

「你是為工作而活,我們是為生活而工作。賺錢是好,但你口中的成功,對我來說是懲罰」
一到了法國,面對生活習慣截然不同的同事,艾蜜莉希望以「帶入美國觀點,教導社群媒體運用」當作理念,卻引起同事的不滿,不僅要面對驕傲卻風韻猶存的女主管Sylvie,還有其他兩位負責行銷但卻也瞧不起艾蜜莉的男同事。他們在不同文化上的衝突,影集用了較浮誇的方式呈現,像是大家10點才上班,午餐時間也可以出去偷閒喝一杯酒,同事們毫不掩飾的稱艾蜜莉為鄉下人,老是故意刁難艾蜜莉。

▲(圖/ 翻攝自女人瘋)

而艾蜜莉積極的工作態度,對同事們來說也造成了心理的壓力,更不用說當母公司寄來「工作守則」時,其他同事內心的不滿更是到了極致。在歐洲人眼裡,或者說是在普遍的美國影集中的年輕主角經常是樂觀開朗,活潑有自信,有什麼不滿的就會明說,但總是不喜歡尊重別人。

就像在這部影集中艾蜜莉與女主管Sylvie的談話中點出:老是直來直往,一股腦地想要宣傳「來自美國」這件事,連法文都不學,只是想體驗所謂的巴黎生活。

▲(圖/ 翻攝自女人瘋)

真實的巴黎?
《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其實是源自於編劇的真實經歷,曾到法國短暫留學的他說:「我知道法國人士怎麼看我的,當他們看美國人時,我能看得出來他們對我的偏見,也能看出我自己的一些偏見。」因此在他的劇本下總能看見法國人對於美國人的刻板印象。

而在法國影評則寫道:「在影集中,法國人被形容為傲慢、骯髒、懶惰、吝嗇、刻薄……然後這名年輕的美國人來了,告訴我們該如何『過生活』,實在太可悲,我不懂為什麼法國演員會同意演出這齣戲。」

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所造成的差異性在這部戲劇中被放到最大,因此才會有讓人覺得這也太浮誇了的感受。

▲(圖/ 翻攝自女人瘋)

或許有些法國人認為這根本是在醜化法國,但也能讓我們發現其實這刻板印象一直都在,而這部影集所引起的討論也在社群上發酵,許多到過巴黎的人紛紛在社群軟體上分享自己在巴黎生活的經驗,或許,這其實是一種行銷手段,對於這部劇或是對於巴黎的觀光都有正向的影響,讓大家更想知道真正的巴黎生活是如何?大家都在搜尋其他人的評價,將這個議題成功引起了大眾的目光。

▲(圖/ 翻攝自女人瘋)

「完美結局很美國人,我們法國人想看的是人生。」

你永遠也無法逃離現實。
「難道你不想看電影,暫時逃離現實嗎?」
「你最大的問題就是,總以為你能逃離現實。你永遠也無法逃離現實。永遠。歡迎來到法國人的結局。」法國同事這樣對艾蜜莉說。

影集中的法國男人不僅浪漫,喜歡調情,更是時時刻刻都想與女性發生關係,從一開頭的房仲到艾蜜莉遇見的每一個男人都是,一開始有男友的艾蜜莉還無法接受,後來因遠距離分手後艾蜜莉開始與不同的男性約會,體會了「法式風情」。

▲(圖/ 翻攝自女人瘋)

「香水就是生活的寫照,甜膩只能以苦澀去平衡。」
在與法國香水品牌客戶討論廣告片拍攝手法時,艾蜜莉反對香水品牌總監將女人的美夢塑造成全身赤裸自信的走在街上,被男性們注視。艾蜜莉堅持,這個方式在美國絕對會引起女權人士的不滿,而與品牌總監發生爭執,因此他們將這個議題放上社群軟體上讓大家投票。

最讓我印象深刻一句話其實是艾蜜莉詢問女主管Sylvie對於這個議題的看法,Sylvie認為她不是那種絕對的女權主義者,她並不反對這種想法,畢竟還是有人是這麼認為的。

對於艾蜜莉的堅持,我們總是能在類似議題上看到,只要討論到性別議題時,總要保持著政治正確,但其實奢侈品的行銷手段也可以很多元, 艾蜜莉也無法否認這樣的確能激起某部分人的購買欲望。

這樣的題材不僅只是關於職場,關於時尚,這部影集更重要的是一場認識自己還有打破常規的一個方式,當然,現實生活中並不會每次都像艾蜜莉一樣幸運,能夠一次又一次的受到客戶青睞。

▲(圖/ 翻攝自女人瘋)

「我喜歡巴黎,但我不確定巴黎喜歡我。但那也無所謂,因為我已經花了一輩子,試圖讓別人喜歡我了。」

「這個目標還蠻可悲的。」

「對,所以我打算放棄了。」
工作之餘的艾蜜莉在巴黎的生活也不算太容易,主管和同事們處處刁難她,否定她的意見,她還是拼命想討好其他人,還是努力工作希望他們對她改觀。公司提供的員工宿舍是個連電梯都沒有的老舊樓房,水管壞了,不會講法文的艾蜜莉無法與房東和水管工人溝通;在路邊想買漂亮玫瑰花,卻被老闆娘刁難,故意將品質較不好玫瑰塞給她,路上隨處踩的到狗屎,不友善的人都讓艾蜜莉對於這個城市美好的想像有了不一樣的觀感。

劇中艾蜜莉體認到,努力想討別人歡心是一件可悲的目標,就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總是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提到這樣一個觀念:

「比起別人如何看待我,我更關心自己過得如何?不想被別人討厭是我的課題,但是別人是否討厭我是別人的課題」
「所謂的自我接納,就是去關注可以改變的,而不是去關注無法改變的。」

放下人生及人際關係的許多瑣碎羈絆後,就會感覺輕鬆多了,因為不論你怎麼做都會有人討厭你,有人喜歡你,我們無法滿足所有人。

「我想一直當個盡責的女孩,而不是個做錯誤決定的女孩。」
或許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這部影集只是個充斥著刻板印象、美國文化霸權,但就像影集男演員Lucas Bravo對於這樣批評的回應:「我們的確是用了很多老梗刻畫巴黎,不過,只是某個面向的巴黎。

巴黎是世界上數一數二非常多元化的城市,城市裡有非常多的種族跟文化。我們有好多種方式去思考、去體驗巴黎。人生只有一輩子,要去體驗所有面向是不可能的。如果說你想要個有關巴黎的故事,當然得挑一個角度、挑一個視野讓觀眾跟你一起體驗。

法國的評論不理解的是這只是『觀看巴黎的某一種方式』而已。他們劈頭就罵,這根本不是巴黎!!當然啊,這當然不是巴黎,巴黎不只是這樣。
對我來說,這也能套用不需要試圖讓別人喜歡我的這個理論,電影拍得太商業,會有人嫌沒教育意義,拍的太文藝只是叫好不叫座。

艾蜜莉的巴黎經驗都是影集編劇親身經歷過的經驗,這部影集討論的就是「刻板印象」這個議題,當這些議題被點出來的時候也一定會有人認同,有人不認同。我們出身在台灣幾十年,也無法以一句話,一部劇總結每個台灣人的人生,總會有人跟你想的不一樣。

因此,當我們在看電影、書籍、新聞的時候不僅只是單方面接受資訊,保持開放的心態,或是,親自去體驗,每個人都能得出與艾蜜莉不同的「巴黎生活」。

延伸閱讀//女子職場日記:離職不是認輸,而是更認識自己的過程

https://iwoman.sharelife.tw/article_aid-10568.html

圖片來源:IMDb
若分享內容有侵害您的圖片版權,請來信留言告知,我們會及時加上版權信息,若是您反對使用,本著對版權人尊重的原則,會儘速移除相關內容。聯絡信箱:service@warno.com.tw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