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虱目魚」竟是西班牙語、「蟹」的由來竟因火災

生活中心/許書萓報導

台灣是個海島國家,吳郭魚、蟹、鮪魚、鯖魚、白帶魚、虱目魚等海鮮是我們餐桌上常見的食材,但您曾想過這些常見食材的名字是怎麼來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粉絲專頁」中,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水產加工組助理研究員郭柏昇、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水產養殖組助理研究員林玠如特別撰文為民眾做說明。

▲「虱目魚」一詞的由來,有一說是源自西班牙語,也有一說是來自原住民西拉雅語。(示意圖/資料畫面)

◆歷史故事

蟹:相傳在大禹治水時期有位姓解的將領,駐紮在河邊的士兵在夜晚經常被大蟲攻擊,因此在營地四周點起火把。有次不小心火把被大蟲弄倒而燃燒起來,滿地紅通通一片,原本士兵們是吃蟲解恨,結果發現味道鮮美,是「蟹」(解+虫)的由來。蟹類的其他名稱,另有無腸公子、郭殼與鐵甲將軍等。

◆紀念或象徵意義

吳郭魚為紀念吳振輝及郭啟彰兩人引進該魚種的功勞,特別取兩人姓氏相連做魚的名字。之後台灣陸續引進多種吳郭魚,發展出獨步全球的吳郭魚養殖技術,為了區分,淡水養殖並有一定生產規範與商品規範的稱為「台灣鯛」,海水養殖的稱為「潮鯛」(潮代表的是海水潮汐的意思)。

◆字音字形或字義

虱目魚:一說是源自西班牙語「Sabador」,另一說是原住民西拉雅語「masame」,因此虱目魚又叫做「麻薩末」;或因為眼睛表面的脂瞼,在加熱後變成乳白色,因此也稱為「膜遮目」或「遮目魚」。

鮪魚(黑鮪):最早在《詩經》中就有提到,當時的鮪是指鱘,意思是「有一條大魚」,因此只要抓到比較大條的魚都叫「鮪魚」。

鯛魚:因體型為側扁形,呈菱形狀,在古代有「周全」之意,加上鯛是四周沿近海最易捕獲的魚類,周圍就有的魚,因此稱為鯛。

鯖魚:原本泛指所有青色的魚。日文是「さば」(羅馬拼音為saba),意思是小牙齒的魚。而在閩南語又有「小的、不起眼的」意思。

◆與習性或外觀有關

白帶魚:因體型細長像一條皮帶,表面有白銀色的細鱗,因而得名。白帶魚又叫「魛魚」(音讀ㄉㄠ),日文是「たちうお」(羅馬拼音為ta chi u o),意思是站立的魚,因為魛在休息時是像刀一樣垂直站立著,所以日文漢字多寫為「太刀魚」。

剝皮魚:因厚皮,通常在食用前會先去頭及剝皮,因此得名。

◆與產季有關

鰆魚:在春天準備產卵,肉質最肥美也最容易捕獲,因而得名。

鬼頭刀:又叫鱪魚,因經常在夏季追食海面上的飛魚,又叫飛烏虎。

秋刀魚:因主要在秋季捕獲,加上體形像一把刀,因此得名。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