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去台灣念書」代表怎樣的image?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賈選凝(新新聞)

因為是去台灣,這個夢不遠不近不高不低,剛好適合用小清新的敘事包裝;女孩所設定的眾籌回饋也明碼標價區分,把台灣風光、好吃好玩、自由行這些概念和「去台灣讀新聞的夢想」捆綁在一起做行銷,甚至規畫她未來做為學位生的生活。

「你要送我去台灣大學念新聞研究所嗎?」被台大新聞研究所錄取的二十三歲湖北女生劉亞丹,以這樣的方式開始了她在網路上的學費眾籌,目標金額五萬元人民幣,但籌到六六八七元的第三天,就因為眾籌原文被轉載到知乎、台大陸生新生群組等其他網絡平台後引發爭議,而關閉了線上眾籌,並退還已募得的錢。然而短短三天裡,陸生、清寒、眾籌學費、台灣、新聞,這一連串關鍵詞,已經構成了一次網路事件中的新聞敘事。

凡是跟錢有關的事,都容易惹來是非。這位陸生如果眾籌的不是錢,而是一些其他實物或者精神上的支持,恐怕輿論會大相逕庭。但也許在當下她的確最需要的是五萬元人民幣,這個數目本身就先引詬病。

在台大就學的學位陸生說,陸生念台大一年學費絕對用不了二十五萬台幣,如果把生活費也算上,就出現了接下來的爭議「為什麼我要為你的夢想去埋單?」以及「你想去台灣念書跟我有什麼關係?」

眾籌就不再是「個人」的事

一件能成為新聞的輿論事件,其中必然有很多槽點(網路用語,指吐槽的爆點),而無論支持還是不支持她的行為,這位陸生的眾籌文案至少寫得並不成功。首先,她強調了自己很優秀(第一名考入武大、去過台灣交換、不會成為柴靜而會成為自己),並且從武大畢業後也當過一年記者(有收入卻沒有攢錢),然後強調自己去台灣念書的理由是「我喜歡台灣、那裡適合我」,再用了高曉松的文化脫口秀節目《曉松奇談》談台灣的標誌性句子,說「因為台灣有大陸的過去,也有大陸的未來」──但台灣很好很適合你,和素不相識的人願意籌錢給你去台灣,這之間卻無邏輯關聯。

當去台灣這件事被放上了眾籌平台,它就不再是一種純然的個人行為,而具有了某種公共性,相當於這位女孩需要說服別人:參與進這件公共行為(用金錢方式支持她)的意義是什麼?而不能只用「自信溫暖做自己」這種甜美而傻氣的句式。

網友對於這場眾籌行為質疑最多的包括:這麼優秀又名校畢業,為什麼不能靠自己而只想「不勞而獲」?又為何一邊回復網友說自己也在掙錢一邊又在眾籌?以及起底她的微信公號後發現她有在用Dior、Chanel等化妝品,並不真的那麼「清寒」。但過濾掉這些質疑後,理解這場眾籌的角度,或許該放在它做為一次輿論事件,裹挾了怎樣的「去台灣念書」的image?

「台灣」成了被消費的對象

陸生、台灣、新聞研究所,才是事件中真正的關鍵詞。倘若她是被美國大學的新聞所錄取,這場眾籌就不可能發生,因為在沒有獎學金的狀況下那筆費用太龐大,當事人即使再「溫暖自信」,也不會覺得真能透過網路平台募資得到。然而,台灣卻不同,首先眾所周知陸生入讀多數公立院校時沒有獎學金,而自費繳交的學費數目,對於中國中產和小康階層來說,又並不算多,一年兩萬多人民幣的學費加上住宿生活費,可能只要四萬人民幣,所以這位女孩募款五萬,計算相當合理,甚至還有結餘的零花錢,能維持被網友酸為「略微奢侈」的生活。

因為是去台灣,這場事件中被呈現出的樣態是:an affordable dream,不遠不近不高不低,剛好適合用小清新的敘事包裝,打「溫暖自信」牌,強調夢想、努力、做自己,陸生的標籤又能準確提醒大家「因為只能自費,所以來求幫助」。女孩所設定的眾籌回饋也明碼標價區分package:一百元人民幣:感謝信+從台灣寄明信片,一千元:感謝信+明信片+幫台灣代購一次+幫設計台灣旅行攻略;完全是把台灣風光、好吃好玩、自由行這些概念,和「陸生」、「去台灣讀新聞的夢想」捆綁在一起做行銷。所以整個眾籌行為中,被消費的符號其實是台灣:明信片、代購淘書、甚至代採訪馬英九和周杰倫……,之所以顯得不倫不類,或許因為這位女孩仍在用一種交換生的、遊學式的心態,去想像甚至規畫她未來做為學位生的生活。

新政府上台後,陸生交流暫停的傳聞傳了又傳,各種消息都指,受影響的將是交換生而非學位生,其實短期研修類的交流名額遭限縮並非壞事,交換等於半年自由行早就是常識,雖然能給不少私校帶來經濟收益,卻也無形中將「去台灣交換」和去遊山玩水連結一處,去台灣念書就總給人一種走馬看花式的遊學想像。

來台讀碩博士班仍有吸引力

至於媒體最喜歡討論的「陸生來台意願下滑」,其實目前很難被實際測量,中國教育部官方並未出台任何限縮學位生的消息,陸生來台就讀學士班的榜單放榜後,缺額率雖為近三年最多,且「專升本」放榜也未如預期,但卻不該被簡單歸為政治因素。過往的政策,決定了陸生來台念本科集中於私校,私校質量連年下滑才是招生缺額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陸來台就讀碩博士班的榜單公布後,只比去年減少了三十八名,其中博士班錄取人數較去年還增加了二十二名,像台大這樣的院校,依然對陸生頗具吸引力,至少從數字層面上看,政治氣氛影響招生的觀點還難成立。否則眾籌學費的話題,想來也不會出現。


(更多文章請見1532期《新新聞》,或見新新聞官網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