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三國史觀激辯!中國把高句麗當己物 韓國反駁日本挖文化淵源

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韓國MBC電視台紀念45週年而前後投資300億韓元製作大型電視劇《朱蒙》,講述高句麗王朝建國的故事,自2006年5月推出以來收視率長期處於40%以上,曾創下最高收視率51.9%,僅次於《大長今》的57.8%。(圖/翻攝劇照)
韓國MBC電視台紀念45週年而前後投資300億韓元製作大型電視劇《朱蒙》,講述高句麗王朝建國的故事,自2006年5月推出以來收視率長期處於40%以上,曾創下最高收視率51.9%,僅次於《大長今》的57.8%。(圖/翻攝劇照)

高句麗(Goguryeo / Gaogouli,高句麗)由扶餘王子朱蒙建國於西元前37年,疆域曾延伸至中國東北部、朝鮮半島北部與關東(今俄羅斯遠東部)邊界,是古代東北亞勢力最強、歷時最久的政權之一。它存在跨越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等多個中國王朝;668年遭唐與新羅聯軍滅亡,成為朝鮮半島三國時期結束的標誌。這段歷史在中、韓、日三引發「歸屬與認同」的爭議。學者們稱這不僅是歷史學問題,更關乎民族認同、地緣政治與文化遺產。

根據《舊唐書》與《三國史記》記載,高句麗多次擊退中原大軍,尤其隋煬帝三次遠征後仍屹立不倒,展現堅強軍力。但642年將領淵蓋蘇文發動政變弒君奪權,使王室威信崩潰,並埋下分裂隱患。其子嗣內鬥,甚至有人投降唐朝,最終導致平壤陷落。

據《三國史記》所載傳說,高朱蒙幼年便善於狩獵,七歲就自作弓矢射之,百發百中,朱蒙在扶餘語中即為「善射」之意。他是河伯(即河神)之女柳花夫人與天帝之子解慕漱所生之子,自小被東扶餘的金蛙王收養。《三國史記》又記載,高朱蒙是來自黃帝之孫高陽氏、黃帝之曾孫高辛氏。(圖/翻攝劇照)
據《三國史記》所載傳說,高朱蒙幼年便善於狩獵,七歲就自作弓矢射之,百發百中,朱蒙在扶餘語中即為「善射」之意。他是河伯(即河神)之女柳花夫人與天帝之子解慕漱所生之子,自小被東扶餘的金蛙王收養。《三國史記》又記載,高朱蒙是來自黃帝之孫高陽氏、黃帝之曾孫高辛氏。(圖/翻攝劇照)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起「東北工程」,2002至2006年間,該計畫試圖從學術研究視角重新界定中國東北邊疆(滿洲地區)在漢、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歷史地位。中國在該計畫中提出,高句麗、渤海等古代王國屬於中國古代「邊疆民族政權」的一部分,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多民族歷史觀,引發韓國強烈反彈。

唐朝時期高句麗疆域圖。(圖/翻攝維基百科)
唐朝時期高句麗疆域圖。(圖/翻攝維基百科)

中國主張的依據是高句麗在其鼎盛時期控制的地區包括現在中國東北(如吉林、遼寧等),且其許多考古遺址與墓葬聚落位於中國境內,這些都被用作證明其與中國歷史的連續性與領土關聯。中國的研究,更直接將這些遺址列入中國地方遺產與保護管轄。

對此,韓國政府與學界認為,此種把高句麗納入中國民族或地方歷史的做法,是對韓國史觀的扭曲。韓國外交部更罕見地在官方網站上,對中國的「東北工程」將高句麗描述為中國境內一地方政權,表達強烈抗議。

位在中國吉林省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圖/翻攝維基百科)
位在中國吉林省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圖/翻攝維基百科)

韓國將高句麗視為朝鮮半島歷史的開端與核心,藉此強化民族自豪感,並在東北亞歷史中尋找自身文化的獨特性與正統性。韓國主流史觀將高句麗與百濟、新羅並列為三國,高句麗不被視為中國一部分,而是一個獨立王國,對後世朝鮮(高麗、朝鮮王朝、韓國、北韓)有文化與血緣的傳承意義。韓國的《三國史記》、《三國遺事》等正史資料常被引用來界定高句麗屬韓史體系。

朝鮮三國疆域圖。(圖/翻攝維基百科)
朝鮮三國疆域圖。(圖/翻攝維基百科)

韓國強調,高句麗的語言、墓葬文化、壁畫、官制等,在語言學、考古學上與後來朝鮮半島文化(尤其是高麗與朝鮮王朝)有顯著延續性。這些文化遺跡包括在朝鮮半島境內的高句麗碑刻、宮城防禦體系等。韓國也對位於中國境內的高句麗遺址強調其「韓文化遺產」的屬性。

高句麗壁畫。(圖/翻攝維基百科)
高句麗壁畫。(圖/翻攝維基百科)

日本視角:「騎馬民族說」挑戰中韓觀點

日本的歷史學界對高句麗的觀點則相對獨立,既不完全認同中國的「地方政權說」,也對韓國的「民族起源說」抱持保留態度。著名的日本學者江上波夫曾提出「騎馬民族說」,認為高句麗是一個由騎馬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後來的日本大和民族有血緣關係。儘管此說法在學術界爭議極大,但它代表了日本試圖從中韓歷史框架之外,尋找自身與東北亞歷史關聯的努力。

江上波夫認為,在公元3世紀到4世紀左右,一支擅長騎馬作戰的民族從中國東北南下,先是征服了朝鮮半島南部的國家(如百濟),然後渡海進入日本。這支騎馬民族在日本迅速征服了當地的部落,並在奈良地區建立了大和政權。他們帶來了先進的鐵器、騎兵技術、大陸文化,並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知的日本皇室。

《日本書紀》記載倭軍多次介入朝鮮半島,尤其在支援百濟與新羅的戰爭中。《三國史記》則記錄高句麗在4世紀、5世紀多次擊退倭軍侵擾。(圖/翻攝百度百科)
《日本書紀》記載倭軍多次介入朝鮮半島,尤其在支援百濟與新羅的戰爭中。《三國史記》則記錄高句麗在4世紀、5世紀多次擊退倭軍侵擾。(圖/翻攝百度百科)

雖然這個理論解釋了日本在公元4世紀左右突然出現的巨大古墳(可能是騎馬民族統治者的墓葬)和騎兵文化,但至今沒有直接的考古證據能證明這支「騎馬民族」的存在,更沒有證據證明他們就是後來的日本皇室。由於這個理論直接挑戰了日本皇室的傳統起源神話,即皇室是天照大神的後裔,自古以來就統治日本。因此,它在日本國內引發了巨大的爭議,被許多人認為是在否定日本文化的獨立性。

部分韓國學者也認為,這個理論試圖將日本的歷史起源與朝鮮半島聯繫起來,可能是為了在學術上為日本過去的殖民歷史尋找某種「合理性」或「親緣性」的藉口,宣揚「日鮮同祖論」。雖然古代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之間確實存在文化交流(例如百濟將漢字、佛教等傳入日本),但「騎馬民族說」將這種交流誇大為單一民族的軍事征服,卻忽視了朝鮮半島文化的獨特性和自主發展性。

今日,高句麗雖已不存,但它的「世界最長壽邊疆強權」地位,以及圍繞其歸屬的爭議,仍持續影響東北亞的歷史認同與地緣政治。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直播中LIVE】2025 嗨!出發吧來台東演唱會 Day2
大數據推薦
GCS 2025 夏季例行賽W3D2-2025/09/14《Garena 傳說對決》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