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大政治系教授 王宏仁
當前南非政府要求台灣代表處遷離首都的事件,並非一場單純的外交爭端,而是中國藉經濟與政治槓桿滲透非洲、壓縮台灣國際空間的又一個縮影。2024年4月,南非政府突然以一紙所謂的公文通知我方駐南非代表處,要求在同年10月底前撤離首都普勒托利亞(Pretoria)。這項決定既無預警,也未經任何協商,直接違反1997年台斐雙方簽署、仍具效力的互設聯絡處協議,嚴重衝擊雙邊互信。當時,外交部長林佳龍在第一時間明確表態:「不會搬離。」他指出南非單方面破壞既有架構,「於法於情於理皆無正當性」,並強調外交部已擬定多套應變劇本,必要時將採取反制措施,展現台灣不屈從壓力的決心。這種在極短時間內同時完成法律論據、策略評估與輿論定調的反應速度,說明台灣外交體系在處理突發危機的專業。
中國駐南非辦事處被迫遷離首都。(圖/翻攝自Taiwan in Africa臉書)事件爆發後,雙方的角力延續一年多。直到近日,我國駐南非代表廖文哲接受美國媒體專訪,才揭露整起事件的細節。南非政府從未提出具體理由,但在背後卻不斷有各種騷擾、刁難的行政作為,企圖讓代表處陷入運作停滯。這些零碎動作看似瑣碎,卻反映了清晰的政治意圖,即,在不正式「驅離」的前提下,達到「降格化」的效果。外界普遍認為,背後壓力源自北京。中國長期透過金磚架構、「一帶一路」融資與基建援助,對開發中國家施壓,要求在涉及台灣主權問題時「選邊站」。對北京而言,南非這個非洲區域強國正是展示「政治忠誠換經濟利益」模式的關鍵案例。
然而,南非社會並非真的不歡迎台灣。多年來,台灣與南非之間的民間、文化與教育交流始終穩定。2025年在開普敦復辦的「台灣文化節」吸引上千名當地民眾參與,美食、音樂與傳統表演成為當地熱門活動。台灣政府每年提供數十名獎學金名額,吸引南非青年赴台就讀或學習華語,形成持續增長的校友與文化網絡。對許多南非人而言,台灣不僅是亞洲的經濟典範,更是民主自由的象徵。這些交流證明,即使在官方關係受壓的情況下,台灣與南非人民之間的互動與好感仍具韌性。
另一方面,台灣政府在官方層面並未被動挨打。2025年9月23日,我方宣布將南非政府列入晶片出口的管制名單。此舉並非情緒性報復,而是一種精準、有限度的策略操作。雖然兩天後我方態度有所轉向,但台灣要釋放的訊號相當明確:我們是有能力運用自身優勢作為外交談判的武器,但是我們不隨意使用、也不願意以此作為最終的手段。南非隨後表態願意重新協商,顯示這項策略的震懾效果。這種「以科技為槓桿」的做法,正是林佳龍部長「總合外交」概念的具體實踐——將傳統外交、經貿、科技與民間社群視為同一個有機體,而非分割的系統。
在林部長的主導下,「總合外交」不僅意味跨部會協調,更重視「節奏」與「層次」的掌握。面對南非事件,政府先以法理立場鞏固底線,再依事態變化逐步引入科技管制與多邊協調,避免過早全面對撞,卻又能隨時擴張壓力空間。這種操作讓反制既有強度,也有回旋餘地。更關鍵的是,外交部與產業界保持密切溝通,確保台商與出口商不至於成為政策的受害者,而能在評估風險後成為策略的一環。這種將產業、政府與社會三方能量同步的處理方式,使台灣能在逆勢中維持穩定而不失靈活。
南非事件的本質,在於中國對台打壓的全球化。從非洲到拉丁美洲、從太平洋島國到東歐,北京運用資金、貿易與基礎建設,進行一種「去台化」的國際工程。它不是單一國家的敵意,而是一整套系統化的政治滲透與敘事戰。台灣若仍以傳統的「防守性外交」應對,勢必捉襟見肘。當前挑戰,正逼迫台灣建立跨部會、跨領域、跨社會層級的整合機制,將外交、經貿、科技、文化與資訊安全納入同一框架。這也是「總合外交」能發揮深層價值的地方——它不是口號,而是一種思維轉換,讓外交從部門行動變為國家集體韌性的展現。
面對中國的霸道行徑,台灣也展現出一定的成熟度。從拒絕遷館、科技反制,到穩健協調國際夥伴,我方展現出「不再白白挨打」的新常態。林佳龍部長的角色,並非止於防禦,而是以制度設計與策略節奏,讓台灣在不對稱的國際環境中,仍能以專業與智慧維護尊嚴與利益。這起事件若能成為制度化危機管理的起點,未來面對中國在其他地區的打壓,台灣就不只是被動應對,而能以「整合的力量」持續在國際舞台上創造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