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女性注意!醫師示警:子宮內膜癌飆3倍 「7大高風險族群」別輕忽

生活中心/許智超報導

龐渂醛觀察發現,近年子宮內膜癌發生率的上升。(示意圖/資料照)
龐渂醛觀察發現,近年子宮內膜癌發生率的上升。(示意圖/資料照)

子宮內膜癌的症狀除了陰道異常出血,若私密處狂流水也要特別注意。對此,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婦癌科主任龐渂醛在門診觀察發現,近年子宮內膜癌發生率的上升,以前大約2個月才會遇到一位個案,現在竟然在同一天內診斷出2位患者,且都沒有生育過,不禁直呼「這樣的變化,讓人不禁心頭一震」,也提醒必須正視子宮內膜癌逐年升高的趨勢,同時也示警7大族群要注意。

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在1998年至2017年間,從每十萬名女性5.3例上升到15.21例,增幅相當明顯,平均診斷年齡約為56至60歲。

根據《健康2.0》報導,龐渂醛分析發現,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上升,並非侷限於某個年齡層,而是普遍出現在所有女性族群當中,尤其在50歲以下的女性,增幅更為顯著,這顯示子宮內膜癌逐步成為不容忽視的公共衛生議題。

龐渂醛說,「子宮內膜癌已是台灣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且仍持續增加」,而造成子宮內膜癌發生率上升的現象背後,其實與生活型態與社會變遷息息相關,包括「肥胖、晚婚晚育、飲食西化、運動不足、長期接受單一雌激素補充療法」等,都是重要的危險因子,同時糖尿病與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盛行率上升,也加深了女性罹病的風險。

龐渂醛指出,值得慶幸的是,子宮內膜癌在早期常會有明顯症狀,若能提高警覺並及早就醫,大多能夠獲得良好的治療成效。她強調,最典型的警訊就是異常陰道出血,例如停經後仍有出血,或是經期不規律、月經量明顯過多,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警號。

龐渂醛也補充說,如果有陰道分泌物帶血、水樣或有異味,或者性交後出血與疼痛,都不應輕忽,這些狀況並不一定就是癌症,卻足以提醒應立即至婦癌科或婦產科門診接受檢查。

龐渂醛特別示警高風險族群,包括「更年期後女性、肥胖者、糖尿病、高血壓患者、長期使用單一雌激素補充療法的女性、月經長期不規律或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者,有大腸癌或子宮內膜癌家族史的人」,建議定期接受婦科檢查、保持良好的體重與生活習慣。她最後呼籲,別輕忽身體的警訊,要把「異常出血就醫檢查」的觀念放在心上,子宮內膜癌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預後相對良好。

#子宮內膜癌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關我什麼事 20251027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