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股債匯三殺!高市蜜月急凍 日圓「壓力測試」全面啟動!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Fed會議紀要澆熄12月降息期待,美元急升、日圓摔到10個月新低、逼近160干預紅線;同時市場擔心高市早苗大撒幣刺激案惡化財政,日本公債殖利率創高、日經漲幅回吐,「拋售日本」情緒升溫,股債匯「三殺」風險正被全球資金當成壓力測試。(圖/翻攝自pixabay)
Fed會議紀要澆熄12月降息期待,美元急升、日圓摔到10個月新低、逼近160干預紅線;同時市場擔心高市早苗大撒幣刺激案惡化財政,日本公債殖利率創高、日經漲幅回吐,「拋售日本」情緒升溫,股債匯「三殺」風險正被全球資金當成壓力測試。(圖/翻攝自pixabay)

在美國聯準會(Fed)10月會議紀要釋出「12月降息機率下降」訊號後,美元周四在亞洲時段持續走強,錄得近6週來最兇的一波漲勢。紀要顯示,「許多(many)」與會官員已不支持12月降息,僅有「部分(several)」官員仍認為降息可能,市場原先幾乎篤定的12月降息,如今機率已跌破25%。在這股鷹派預期推動下,美元指數一度上破200日均線,來到約100.2附近。

美元走強之際,主要貨幣幾乎全面承壓。歐元在亞洲時段跌至約1.1510–1.1530美元區間,英鎊回落至約1.304附近;紐元更重挫1%,觸及0.5591美元、為7個月低點,反映紐西蘭下週降息已被市場「完全定價」,而美國降息時點則一路往後延。

最受矚目的,是日圓再度成為外匯市場「重災區」。在日本財務大臣片山皋月與日本央行(BoJ)總裁植田和男會面後,片山明確表示,會中並未就匯率進行具體討論,市場解讀為當局短期不急於出手干預,日圓遂加速走貶。

日圓兌美元一度跌到約157.2到157.5附近,創10個月新低,也大致回到今年年初的水準。儘管日本公債殖利率已升至多年高點,理論上應對日圓形成一定支撐,但自高市早苗當選自民黨總裁、出任首相以來,日圓已累計貶值約6%,市場開始質疑:

Mizuho亞洲研究主管Varathan直言,要嘛你相信現在市場正在演一齣「Sell Japan(拋售日本)」的劇本,要嘛就得承認傳統「利差與匯率」的關係正在失效。許多交易員推估,若日圓貶值速度再加快,或匯價逼近160整數大關,日本當局才可能考慮出手干預。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木原稔已形容近期匯價走勢「急劇、單邊且令人擔憂」,但暫未見具體動作。

除了Fed因素,「拋售日本」的擔憂更與日本國內政治與財政路線緊密交織。高市早苗即將於週五(21日)公布上任後首個大型經濟刺激方案,市場卻愈來愈擔心她的擴張性財政會推升發債壓力,進一步引爆股、債、匯「三殺」風險。

日本公債殖利率近期已跳升至數十年新高,顯示債市對未來舉債規模感到不安;日經225指數本週也出現自4月以來最大跌幅,將高市勝選後點燃的漲勢幾乎完全吐回。雖然在輝達(NVIDIA)亮眼財報帶動下,日本股市20日短線反彈,但市場人士普遍認為,這更像是壓力之下的技術性舒緩,而非風險真正解除。

RBC BlueBay投資長Mark Dowding警告,一旦高市政策信譽受損,投資人可能不再只賣日圓或公債,而是「全面拋售日本資產」。他直言,若市場認為日本走上政策犯錯的道路,他們將會加碼做空短端殖利率曲線,為更劇烈的波動預先布局。

所謂「高市交易」(Takaichi trade),原本是市場對高市上任後擴張財政、帶動成長的樂觀押注,曾推動日經指數在10月創下歷史新高。但短短不到一個月,股市漲幅已被完全抹去,讓投資人嘗到現實的反噬。

Asymmetric Advisors策略師Anvarzadeh直言,「蜜月期已經結束」。他指出,讓市場心情轉壞的,不只是財政赤字疑慮,高市最近還撤掉政府年度收支平衡目標,承諾要讓公司治理「不再那麼偏向股東」,外加與中國的外交摩擦,一連串訊號都在挑戰國際資金對「日本資產故事」的耐心。

T&D資產管理策略師並岡宏也警告,若最後端出的刺激方案規模接近或超過25兆日圓,市場很可能將其對標2022年英國前首相特拉斯的「迷你預算案」,屆時不排除上演股、債、匯三重殺的英國翻版,日本長天期公債殖利率可能再衝高,日圓匯價則有機會被推向160。

在Fed延後降息、美元再度抬頭的同時,日本正面臨一場關於「政策可信度」的大考。若高市的刺激方案被視為失衡、缺乏財政節制,當前對日圓、日股與日債的壓力,很可能只是「拋售日本」的序章;反之,若方案規模與財政路線拿捏得當,日圓與日股或有機會從「過度恐慌」中反彈。

目前匯市與債市已先用腳投票,把日圓押到干預邊緣,把殖利率推向多年高點。接下來幾天,高市政府端出的刺激配方,將決定這一波,是短線錯價的終點,還是「Sell Japan」故事的正式開場。

#高市早苗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