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媽!別再說我大腿粗,這是健康指標的一種耶!」台灣流行病學學會今(7)天公布一項研究發現,體型指標與疾病有密切相關,小腿圍與大腿圍比值若大於0.7者,其罹患慢性腎臟疾病的風險為小於0.7者的2.7倍,換句話說,大腿越粗越好,小腿越細越好,以利降低未來發生慢性病機率的風險。
(圖/記者楊晴雯攝)
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長庚大學教授許光宏表示,這項研究追蹤1萬1千多名曾至長庚醫院接受健康檢查的民眾,研究發現小腿圍與大腿圍比值若大於0.7者,其罹患慢性腎臟疾病的風險圍小於0.7者的2.7倍,所以這個比值是越低越好才健康。
許光宏指出,該研究顯示,國內前1/4小腿肚粗者,平均圍度在36公分,如果這群人的大腿圍沒有超過50公分,就可能會增加腎臟病風險,建議最佳大小腿圍黃金比例,小腿肚應小於35公分,大腿肚超過50公分,是最健康的狀況
許光宏說,進一步從國際文獻來看,如果腎功能不好,人體內的脂聯素也會提高,此外,小腿比較粗或是大小腿比值較高者,其脂聯素也會比較高,當腎功能不好,脂聯素又比較高,就會影響脂肪的代謝,會因此提高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因此,腎臟慢性病者,加上脂聯素又高,其死亡率、蛋白尿的比例會比較高,腎功能也會下降比較快。
為何小腿越粗,脂聯素越高,也同時提高腎病風險?許光宏解釋,小腿粗者,脂肪、肌肉的含量也比較高,體內會分泌較多脂聯素,脂聯素會讓脂肪代謝變得紊亂,進一步提高罹患腎疾率。脂聯素具有抗發炎、胰島素阻抗、與調整性荷爾蒙等功能,對於健康的人來說是好的,但對腎臟病人來說反而會讓病情惡化。
許光宏提到,這是一個很好的健康管理指標,建議民眾應用運動來強壯大腿、進行對於腿肌肉力量有阻抗力的運動以增加大腿圍度,如踩空中腳踏車等,增加大腿圍度可以承受其他慢性病風險就會比較高。
▲長庚大學教授許光宏建議,大腿太細者,可利用抬腿運動增強大腿肌力。(圖/記者楊晴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