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眾多美食當中,又以各樣夜市小吃聞名亞洲,但隨著近年屢爆食安問題,許多業者為了壓低成本、或是為了延長保存期限、增加產品口感,開始使用非法原料、添加對人體有害的化學成分,導致民眾人心惶惶,而日前《微信─名醫養生》,則替民眾彙整了「6大經常使用添加物的食物」,有助於民眾辨別。
▲圖/資料照
1.加工海鮮產品:
魚丸、蝦球、蟹肉棒等等的火鍋類食材大多使用食用明膠、香精、色素、漂白劑等等添加物,除此之外,加工的海鮮食品營養價值並不高。
2.人造奶油:
植物油經由「氫化」特殊處理後,可從液態變成固態,其外觀、味道都類似天然奶油,而人造奶油廣泛應用在餅乾、蛋糕、酥皮、奶精等食品上,許多醫學報告中都指出,人造奶油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圖/資料照
3.加工肉製品:
通常罐頭這類加工後的肉製品,為了增添口感都會加入肥肉、澱粉,讓其營養價值大大減低,此外,火腿、香腸、臘肉在醃製的過程中,蛋白質會分解產生胺類物質,與食物本身的硝酸鹽結合後產生致癌物亞硝胺,經常吃恐易增加罹癌風險。
4.還原果汁:
市售果汁飲料大多僅含10%到20%的原汁,其餘多以水、糖、人工香料、色素製作而成,營養價值相當有限,還有可能導致肥胖。
5.蜜餞:
通常品質、賣相較差的水果,才會被拿來製成蜜餞,而大多蜜餞的製造過程,都是經過高濃度的糖漬,使用65%以上的含糖溶液浸泡,再利用人工色素使外觀看起來色彩飽和,然而經過醃漬過程,水果中的維生素早已流失殆盡,不僅毫無營養,食用過多更導致肥胖、糖份攝取過量。
6.便宜的濃湯:
許多餐廳常標榜「吃到飽」,並附上自助吧,看似划算,但有些餐廳為了節省成本,會使用香料、濃縮高湯取代新鮮食材熬煮的湯品,吃多反而造成身體負擔,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