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幸福  聽障幼童手語納早療是否成行?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父母親都希望小朋友成長過程中,都能無疾病、平安並快樂學習。但據國健署2019年統計,台灣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發生率約每千人中3至4人為聽損兒,若以2012至2019年統計,已發現5817個先天性聽損寶寶。有聽障兒家長,日前有感於聽障幼童得進入啟聰學校後才能接觸手語,恐錯失黃金學習期,今年6月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推動台灣手語納入語言早療」,並通過附議。

▲有聽障兒家長有感聽障幼童得進入啟聰學校後才能接觸手語,恐錯失黃金學習期,在網路平台提案「推動台灣手語納入語言早療」並通過附議。圖為示意圖(圖/記者楊晴雯攝影)

對此,社家署日前初步回應表示,尚難將手語納入早療補助項目給付;不過有關早療補助範疇,可研議修訂明(2021) 年相關補助計畫時,納入手語親職課程或相關訓練等項目;另外,也會彙整相關手語資源與資訊後給國健署,行文醫療院所以便家長參考。

不過,馬偕醫院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表示,臨床統計,先天性聽力損失約6成是基因遺傳,4成是胎內感染、產程缺氧、早產等因素導致;若聽損兒若能在出生3個月內診斷出,6個月前開始配戴聽覺輔具並接受聽語療育,未來不論語言或身心發展上都有機會和正常孩童無異。

而篩檢檢測出聽損兒後,介入治療部分包括較輕度者以助聽器來輔助聽能復健,重度則以手術植入人工電子耳,並配合語言治療師、聽障老師教導,來辨識新的語音訊息及學習口語。若上述都無效時,加入手語,是刺激幼兒語言發展時最好的策略,他認為手語納入早療,應及早給予大量刺激,使幼兒能更完善「對話」,以免輸在學習的黃金起跑點。

馬偕醫學院聽力與語言治療學系教授陳怡君也表示,3至5歲是聽障兒的學習黃金期,聽不好往往就無法說,但聽覺與發音器官並不相同,只要語言器官發育完全,聽力障礙並不會影響說話發聲。只是先天性及幼兒時期的後天性聽力障礙,致兒童不能聽到說話的聲音,而無法學說話。

她說,雖聽損兒現行介入治療策略上,常使用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等輔具,但並非所有的聽損兒都能藉由聽覺輔具的幫助,順利學習口語,例如有些聽損兒便不適合開刀裝電子耳。不過,手語就沒此問題,透過視覺線索加手勢清楚,能引導幼兒學習發展,因此聽損兒若能及早開始接觸手語,日後的認知學習、人際互動就不會因聽障而有所影響。認為手語、口語雙語教學是能並行不悖的。希望政府能再商榷。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