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展開研究!阿妹合體泰勒絲大跳三天三夜 人潮共振威力不輸小地震
生活中心/師瑞德報導
泰勒絲Eras Tour在洛杉磯SoFi體育場,7萬人齊跳《Shake It Off》,地震儀捕捉到等效規模0.85地震;阿妹《三天三夜》則讓小巨蛋、大巨蛋屢傳「有感晃動」,吊燈、水杯搖到居民誤以為地震。科學家證實震源不是喇叭低頻,而是人群同步踩踏,頻率落在2至3Hz,剛好撞上場館結構共振,加上台北盆地軟土放大效應,才讓部分住戶感受更明顯。從西雅圖Beast Quake到台北巨蛋,這些「人潮地震」不只嗨翻全場,也讓科學家寫進地震史。()
「一點都不會累,我已經跳了三天三夜,我現在的心情喝汽水也會醉......」,這句有聲音的歌詞,是不是讓你腳癢想要跳起來?這首張惠妹的《三天三夜》曾經一度在小巨蛋被列為禁唱歌單,因為萬人一起跳起來嗨,讓附近居民以為地震來了,一公里外的住戶家中吊燈、水壺同步搖晃;無獨有偶;美國歌手泰勒絲(Taylor Swift)在加州SoFi體育場的Eras Tour,吸引近7萬名粉絲隨節奏瘋狂跳動,地震儀清楚記錄到震波,等效能量達到規模0.85地震。走在流行前端的科學家,正在著手研究這類「人群共振」形成的地震案件。
SoFi體育場:〈Shake It Off〉如何變成地震儀「歌單」
2023年8月5日,泰勒絲在洛杉磯SoFi體育場開唱。研究團隊事前在場館內外布設數十組運動感測器,靈敏度足以偵測到微米級的位移。當演唱會開始,儀器立即捕捉到隨歌起伏的波形。慢歌如〈All Too Well〉,主頻率落在1 Hz以下,波形平緩;快歌如〈Shake It Off〉,主頻率集中在2.5到3 Hz之間,振幅也大幅增加。
研究人員將這些波形與歌單對照,發現幾乎能逐首辨認。8月4日與8月8日兩晚的數據更顯示出驚人一致性,相同歌曲、相同段落,觀眾的起跳幾乎同步到秒,震波指紋幾乎重疊。至於8月6日那晚沒有演唱會,波形乾淨如常,正好提供最佳對照。
最關鍵的是〈Shake It Off〉。當副歌響起,7萬人齊跳,感測器捕捉到的最大振幅對應加速度約0.01g,折算總能量相當於規模0.85地震。雖然這樣的地震規模人類多半感受不到,但對科學儀器而言,訊號清晰無比。這份研究成果後來刊登於2024年3月的《地震學研究快報》,讓這場演唱會正式「寫進」地震學。
實驗室驗證:震源不是喇叭,而是人
很多人直覺認為現場音響低頻過大才會讓地面震動。研究團隊於是設計實驗:他們把便攜式音響放在感測器旁,開到最大音量播放〈Love Story〉,甚至接上貝斯加強低頻輸出。結果顯示,儀器波形僅有微弱起伏,遠遠小於演唱會的震幅。
接著研究者親自跳起來,在感測器旁模擬觀眾的動作。當他按照副歌節拍上下起伏時,波形瞬間放大,頻帶分布與SoFi現場數據幾乎一模一樣。結論顯而易見:造成震動的核心不是聲波,而是人群同步踩踏的機械輸入。
這個結果也符合地震工程的物理模型。聲音是空氣中的壓力波,雖能震耳欲聾,卻難以讓數萬噸的看台結構發生明顯位移;反之,萬人齊步起跳,每一次落地都是直接作用於地面與結構的脈衝力道,效果遠大於音響。
地震 vs. 演唱會震動:煙火與噴射引擎
天然地震通常在幾秒內釋放所有能量,造成斷層滑移與地殼位移;演唱會震動則是一群人持續輸入能量,一首歌往往持續數分鐘。加州理工學院地震學家加布里埃爾特普(Gabrielle Tepp)打比方說:「天然地震像煙火爆炸,一下子全部釋放;演唱會震動更像噴射引擎,雖然峰值沒那麼高,但能量持續輸入。」
研究也指出,《Shake It Off》的總能量相當於引爆幾盎司TNT炸藥,但釋放時間橫跨整首歌的3分多鐘。差別在於,炸藥爆炸是「啪」的一下,演唱會則是「穩穩地推」數分鐘。這也是為什麼演唱會震動雖能被地震儀捕捉,但大多數人卻感覺不明顯。
小巨蛋:安全數據 vs. 住戶「有感地震」
如果說SoFi的故事是科學趣聞,那麼台北小巨蛋的故事則是現實爭議。2015年,張惠妹在小巨蛋舉辦「烏托邦」演唱會,多次演唱《三天三夜》。演出結束後,附近住戶投訴不斷,說家中吊燈劇烈搖晃,誤以為地震。台北市府緊急派人檢測,數據顯示場館震動值未超過0.05g的安全門檻,但居民主觀感受卻真真切切。
2022年,阿妹再度回到小巨蛋。主辦單位特別鋪設減震墊,還提醒觀眾避免長時間跳動。雖然監測數據依舊「合格」,但「像地震」的抱怨沒有消失。時任市長柯文哲甚至直言:「這首歌真的要換地方唱。」經紀人陳鎮川則表示,可能不再安排在小巨蛋演出。
大巨蛋首演:晃動擴散到1.3公里外
2024年底,大巨蛋正式啟用,張惠妹成為首位跨年開唱的巨星。首場吸引4萬名觀眾進場,當《三天三夜》副歌響起,全場同步跳動,震感立刻傳至館外。信義區新仁里居民拍下家中水晶燈晃動、水壺震顫的影片,甚至1.3公里外的健康路,也有住戶感覺「像地震」。1999市民專線當晚接獲超過30通投訴。
然而,同時也有住在大巨蛋對面的住戶在社群上說「完全沒感覺」,甚至距離不到400公尺的居民也表示「家裡很穩」。這種矛盾的回饋,其實正好反映了地質與建築的物理差異。
科學解析:人群共振與台北盆地的軟土放大效應
每一次觀眾起跳,對地面輸入的力量大約相當於體重的兩倍,頻率約在2到3 Hz之間。這個頻率範圍,正好是小巨蛋與大巨蛋結構模態的敏感區域。當數萬人同步輸入時,結構的自然頻率被「踩中」,震幅放大,形成共振。
台北盆地的地質更是「幫凶」。這裡以黏土與粉砂為主的軟弱土層對低頻震動特別敏感,會發生放大效應。更關鍵的是,低頻波傳得遠,甚至可能在一公里外仍清晰可感。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人家裡吊燈狂晃,有人卻完全無感:那取決於是否「剛好撞上」建築或家具的自然頻率。
結構差異:舊巨蛋與新巨蛋
小巨蛋建於2005年,設計耐震系數高於當時法規,但沒有考慮「萬人長時間同步跳動」這種情境。後續研究顯示,小巨蛋在2到3 Hz區間特別敏感,正好落在人群共振頻帶。監測數據常見0.02到0.05g的振幅,雖對結構安全無虞,但足以讓吊燈、水杯晃動。
大巨蛋則是新一代設計,下沉式座艙與筏式基礎能有效吸收垂直能量,結構耐震可達6級以上。但水平低頻震動仍可能透過軟土傳遞,因此館內「安全合格」,館外卻有人感覺「像地震」。
國際案例:從西雅圖到倫敦
這種「人潮地震」並非台北獨有。2011年NFL西雅圖海鷹隊的比賽,球迷在關鍵達陣後爆發歡呼,當地地震儀清楚記錄到訊號,被媒體稱為「Beast Quake」。歐洲的溫布利球場與德國漢堡的球場,都曾因球迷齊跳造成看台劇烈搖晃。甚至韓國某些K-pop演唱會,也出現過地震局收到「疑似地震」通報,最後證實是粉絲集體跳舞造成。
這些案例讓歐美的新一代場館設計,普遍將「人群共振」列入模擬情境,甚至在看台安裝阻尼器來降低風險。
專家觀點:如何避免「激情」變「驚心」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工程師指出,解決之道有三層:設計端避免結構模態落在常見娛樂節拍區;營運端在演出時即時監測頻譜,一旦共振過高就調整節奏或分散觀眾動作;社區端則應布設更多住宅監測點,讓數據與居民感受能對上,避免「說不清楚」的爭議。
同一首歌,兩種震撼
泰勒絲的《Shake It Off》與張惠妹的《三天三夜》,在場內是最嗨的時刻,數萬人合唱、齊跳,能量爆棚;但在場外,卻可能變成部分居民的「小地震」。這不是誇張,而是實實在在的物理現象。下一步,考驗的是場館設計與城市管理,能否讓激情與安心共存。當巨蛋內外都能共享同一份科學語言時,音樂才真正能「震撼而不擾民」。
演唱會「人群共振」專題 Q&A
從泰勒絲到張惠妹,為什麼會「跳」出小地震?
Q1. 什麼是「演唱會地震」?真的和天然地震一樣嗎?
A:不是。天然地震來自斷層破裂,能量在幾秒內一次釋放,還會造成地殼變形;演唱會震動則是數萬人隨節拍同步跳動,把力量一點一滴「倒」進地面,持續好幾分鐘。科學家把它稱為「人群共振」,或「長時振動事件」,能被地震儀清楚捕捉,但不會改變地殼。
Q2. 為什麼泰勒絲和阿妹的演唱會特別容易引發震動?
A:關鍵是歌曲節奏。泰勒絲的《Shake It Off》、張惠妹的《三天三夜》,主頻率大約落在2至3 Hz(相當於120至180 BPM),剛好撞上體育場、巨蛋等大型結構的自然頻率。當數萬人同步輸入這個頻率,震幅就會被放大。換句話說,這些歌天生就是「共振製造機」。
Q3. 有多強?真的會像地震一樣嗎?
A:以SoFi體育場的數據為例,《Shake It Off》全場震動的總能量,相當於規模0.85的地震;台北小巨蛋監測值則多在0.02到0.05g(g為重力加速度),相當於小區域2級地震的體感。對結構安全沒有威脅,但住戶的吊燈、水杯很可能明顯晃動,因此有人真的會以為是地震。
Q4. 為什麼有些居民說「晃很大」,有些卻完全沒感覺?
A:這和地質與建築特性有關。台北盆地的軟土會放大低頻震動,有些區域會成為「甜蜜點」,震感被加強;如果剛好住家或吊燈的自然頻率被撞中,晃動就特別明顯。反之,如果房屋結構阻尼較高,或沒有共振條件,就可能完全無感。
Q5. 這樣的震動會不會危險?
A:結構安全沒問題。小巨蛋、大巨蛋設計耐震力都遠高於法規標準。演唱會震動的振幅雖然足以擾民,但不足以損壞結構。真正的挑戰在於居民心理感受,以及吊燈、窗戶等敏感物品的擺動。
Q6. 除了台北和洛杉磯,世界上還有其他案例嗎?
A:有。2011年NFL西雅圖海鷹隊比賽,球迷的歡呼震動被地震儀記錄,媒體稱之為「Beast Quake」。德國、英國的球場也曾因球迷齊跳讓看台晃動。韓國的K-pop演唱會甚至讓地震局收到「疑似地震」的通報。人群共振其實是全球大型活動常見的物理現象。
Q7. 要怎麼解決或減緩這種「人潮地動」?
A:有三大方向:
1、設計端:新場館在模擬時,避開2至3 Hz的敏感頻帶,或加裝阻尼器。
2、營運端:演出時即時監測震動,如果特定歌曲共振過強,就用燈光、節奏或分區帶動來分散觀眾動作。
3、社區端:在周邊住宅布設更多感測器,讓數據與居民感受對得上,避免爭議。
Q8. 這些數據除了「趣聞」之外,有什麼價值?
A:意義重大。科學家可以用這些數據了解大型建築在群眾荷載下的反應,幫助設計更安全的體育館與演唱會場地。同時也能研究人群行為:什麼樣的節奏、編舞最容易讓群眾「同步鎖相」,這不僅是工程問題,也是社會科學的研究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