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水龍頭!日本股市「股息+回購」新常態 放越久賺愈多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導覽目錄:
日本不是單純指數續創高而已,而是市場結構在改寫。通縮翻篇為約2%的溫和通膨,東京證券交易所把低評價公司推上治理檯面,企業把「囤現金」改成「回購+配息」的常態化現金回饋,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則被期待從過去的6%到8%,抬升到2026年10%、2028年11%的軌跡。對投資人而言,這代表金融、營建、工業、公用事業等價值族群,不只領得到息,還有因資本效率提升而帶來的估值重評空間。
別追指數,去收現金+等重估
在外部不確定仍多的2025年,日本股市卻愈走愈穩。富達國際指出,日經平均指數再創新高的背後,關鍵不在短線資金拉抬,而是通膨結構、公司治理與現金回饋三項長期力量同時發生作用。富達日本投資長鹿島美由紀(Miyuki Kashima)說,日本經濟擺脫通縮、轉向溫和通膨,讓企業與家庭的預期從「守」轉為「動」,市場的預設模式隨之改變。她直言,這一輪通膨更多仰賴薪資上行與政策配合,而非輸入性成本的被動推升,市場普遍預期年底核心通膨約2%,對實質所得與內需的支撐更具可持續性。
通膨正常化:2%支撐內需,不靠成本壓力
日本央行在維持相對寬鬆的前提下審慎推進貨幣政策正常化,力求在達標通膨與避免扼殺復甦之間拿捏尺度,金融環境因此保持友善,為企業營運與投資決策提供緩衝。
結構升級不只在總體數據上看得見,更落在制度與企業行為的細節裡。東京證券交易所持續推動企業治理改革,要求股價低於帳面價值的企業提出改善方案,解除交叉持股的動作也更具力度。這些改變把多年來被動守成的經營文化推向資本效率優先的軌道,促使企業撤出低回報事業、強化與投資人的溝通,並以更高的資訊透明度面對市場。
東證逼功課:資本效率優先
鹿島指出,這些要求已經在現金回饋上出現成果:2024會計年度日本庫藏股回購金額年增近九成,趨勢延續至2025年;同時配息意願提升,股息率更接近國際水準。伴隨母子公司齊上市的情況逐步減少,資本結構的集中度與效率顯著改善,企業回應市場的方式也由「藏現金」轉為「把錢發回去並用得更有效率」。
回購+配息常態化:把錢發給股東
這樣的轉向正在重寫估值。富達觀察,過去二十年日本企業的ROE常年落在6%到8%,如今在治理改革與現金回饋常態化的推動下,市場對ROE在2026年達10%、2028年達11%的期待正逐步落地,意味著「日本折價」的老印象將被削弱。當回購、配息與ROE的上行變成可季季驗證的現金流指標,而非宣示性的口號,估值重評就不再是題材炒作,而是基本面的一部分。
ROE往10–11%:重估變基本面
產業層面也有清晰的受惠者。富達日本價值基金經理曾敏前(Min Zeng)表示,金融、營建、工業與公用事業是當下較具吸引力的主軸。銀行受惠淨利差改善與成本控管,管理層對庫藏股回購的運用更加積極,獲利能力與ROE出現結構性上行,市場對股東回饋進一步提升的憧憬同步升溫。營建方面,大型高產值標案的集中讓議價力回來,加上勞動市場緊俏與民間投資增加,承攬利潤率正在財報中逐季修復。
投資口袋方向:金融、營建先看
工業與在地IT服務則受惠企業流程自動化與雲端遷移的剛性需求,即便外需降速,內需的穩健使獲利品質更具防禦性。公用事業與國防相關供應鏈在現金流能見度與政策牽引的雙重支撐下,股息題材與長期訂單能見度同時增強;尤其國防支出預算正朝GDP的2%靠攏,使得相關產業的中期成長曲線更清楚。
公用+國防:現金流能見度高
外界對政治不確定性的疑慮,富達並未忽視,但定調為「雜訊大於結構風險」。鹿島強調,日本首相更迭屬民主常態,政策延續性高;真正影響中期表現的是治理改革能否持續推進、企業是否把資本效率與股東回饋落實為長期紀律。至於美國關稅或全球貨幣偏緊等外部變數,固然會帶來短期波動,但難以逆轉通膨正常化與治理升級的主軸。
在投資操作上,富達的訊息清楚直接:先看現金,再談故事。當一家公司能穩定推動回購與配息,並用報表證明ROE的上行與資產組合的優化,市場願意給更高一點的評價;相反地,缺乏現金流證據的題材股,即使短線擁有聲量,也較難承受估值中樞上移後的檢驗。曾敏前的結論是,短期贏家不再只限外銷導向企業,中長期的勝率則更仰賴治理紀律與資本效率。把「領息」當底,把「重估」當槓桿,是當前日本市場更貼近結構變化的佈局法。
操作框架:收息當底、重估當槓桿
總結來看,日本股市的韌性並非偶然,而是由通膨正常化、制度催化與企業行為變革共同堆疊的結果。對投資人而言,這篇新聞的意義在於把配置視角從「追指數」調整到「收現金、等重估」:當回購與配息走向常態、ROE穩定抬升,金融、營建、工業、公用等價值板塊的「領息+重評」組合就不再是口號,而是能逐季兌現的現金流劇本。只要這三條線沒有反轉,拿在手上的,將不只是短暫的價差,而是一年比一年更規律、更可驗證的股東回報。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