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創業或者做其他事,最好一開始就要玩真的!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李笑來(36 氪)

2011 年的時候,有位剛被保送的高中生陳同學來找我,給我講他和小伙伴們辦高中生夏令營的事情。說他們幾個其實賺到錢了,可因為沒經驗,沒控制好經費,反倒花冒了…… 而後又說,這次他們想通過免費大面積提高影響力。

四年後,陳同學坐在我的車裡跟我說,那可能是他這一輩子聽​​進去的最重要的建議,我當時告訴他:

千萬不要做免費的、公益的事情。你還沒到那時候。

我寫書免費公開在網上,是因為我確實不需要指望它賺錢,更重要的是,我自信到不需要用市場衡量我自己。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是公益的,是免費的,你得到的只能是讚揚——哪怕你做得併不好。這是關鍵,你可能做得併不好,但由於你是免費的、公益的,所以人家只能對你客氣—— 這其實是不真實的反應。

反過來,你收哪怕一分錢試試?只要你出了問題就會有人罵你,甚至不出問題的時候都有人罵你。

不會迴避商業,該收錢就收錢,不能免費、不能公益——這是為了得到真實的反饋。

如果在你做得併不好的時候,依然得到讚揚,你最終只能被麻痺。而你不可能一輩子迴避商業的,一旦開始玩真的,你就傻了,因為真實的世界(商業世界)全然不是你過往經歷的樣子。你被麻痺得越久,你越難以從癱瘓狀態恢復過來。

在你做的其實很好的時候,依然被罵,這其實是好事,會讓你心理上更成熟,承受能力更強。

在接下的四年裡,陳同學從大一到大四,每年賺一兩百萬人民幣——哦,對了,他2015 年才本科畢業,在大四的最後一學期,他的公司拿到了一大筆風險投資……現在估值早已過億。

吃不到的葡萄,最好是酸的,這樣心理上才有安慰。中國文化里,商人是反復被鄙視的,為什麼?長期以來,錢太難賺了。難賺到絕大多數人不可能賺到太多錢的地步,難道幾代人的努力都不大可能擺脫一個階層的地步。 (讀讀歷史,看看現在,再想像一下下未來,總是會有收穫。)

於是,

賺到大錢的人「必然」應該是通過「不擇手段」才做到的;

「有錢的人不一定幸福」——當然最好一定不幸福;

「有錢了不起啊?」——卻忘了反過來才成立的事實:「沒有錢有什麼了不起呢?」

總之要擺出一副「視金錢如糞土」的樣子才能刷出存在感——暗地裡呢,其實恨不得「視糞土如金錢」……

時代不同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全世界都在變化。普通個體賺到能夠養活自己的錢變得容易了,而且越來越容易。對於習得了足夠知識的人更為如此——注意,學曆本身並不保證一定真的代表知識的習得。

(這個例子之前就提到過好多次……)

最誇張的反面例子是,最近的二三十年裡,混黑道早就變得很慘了。過去,混黑道是“捨身取義” 的優良選擇,不就是一條賤命嗎?換得些許紙醉金迷也算無憾。現在呢?在街上做小混混賺不到什麼錢,收不到什麼保護費了(街邊店都快被互聯網弄死了),卻要冒著有25% 的可能性明天被打傷、後天被打死的危險。販賣毒品?也早就不是好生意了,要是有機會能讓出生入死的毒販們看到那些做遊戲的、做軟色情美女直播的互聯網公司究竟有多賺錢,這些“鋌而走險” 的傢伙們一定會懊惱好幾輩子。

Freakonomics 的作者Steven D. Levitt 在洛杉磯時報上寫過一篇文章,Why Drug Dealers Live With Their Moms,很值得細讀。

這其實是早已被人們觀察到的趨勢:

腦力的作用正在逐漸超越體力的作用,在腦力的作用無限被放大的同時,體力的作用正在趨近於零。

人的大腦是可塑的。請仔細閱讀這篇文章: What Is Brain Plasticity?

你的經驗會不斷塑造你的大腦,所以,要想盡一切辦法甄別你可能會獲得的經驗。 “從一開始就玩真的”,這實際上是讓你的大腦從一開始就在真實的世界裡進化。人麼,就要對自己更好一點,不是嗎?

所以,做事的時候,大多數人常常這樣欺騙自己:“我就是練練手”…… 只有少數人從一開始就想把事情做到真好。個中雖然有天壤之別,卻還真不是一下子能看出來的……

加入 @setn 好友

【#直播中LIVE】總辭前夕!陳建仁、鄭文燦接受總統授勳
大數據推薦
【立院大現場直播中LIVE】立院「習近平訪歐對台灣影響」報告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