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程正邦報導

▲夏天容易讓人心情煩躁,研究證實超過23°C,罹患憂鬱症風險就會增加。(示意圖)
炎炎夏季,台灣高溫與高濕的天氣不僅考驗體力,也對心理健康帶來威脅。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近期門診中,因情緒困擾就醫的患者數明顯增加,其中許多個案並非單純因生活壓力,而是與「氣候型憂鬱症」密切相關。他提醒,高溫環境不僅可能擾亂神經傳導物質,也會影響睡眠、作息與情緒調節,對心理健康造成長期負面影響。
研究證實高溫與憂鬱有關 年均溫升1°C風險增7%
根據2024年刊登於國際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的台灣研究指出,生活在年均溫20.3°C至23°C之間的區域,憂鬱風險最低;一旦超過23°C,每上升1°C,重度憂鬱症風險就會增加約7%。這項研究由陽明交通大學與中國醫藥大學學者合作完成,分析全台健保資料與氣象資料庫,結果明確顯示極端氣候對心理健康的潛在威脅。
高溫擾亂神經傳導 急診與住院風險同步升高
楊聰財引用《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與《The Lancet Countdown》的綜合報告指出,氣溫每上升1°C,憂鬱風險可提高24%、焦慮風險提升21%;濕度每增加1g/m³,也會使心理壓力相關症狀升高6%。此外,熱浪與洪水等極端氣候事件,已被證實與精神疾病發病率上升密切相關,尤其是原本患有精神疾病者,風險更高。
高溫對大腦影響甚鉅,特別是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Serotonin)與多巴胺(Dopamine)會受擾動,使人更容易出現煩躁、失眠、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症狀。而長期睡眠品質不佳也會誘發情緒障礙,形成惡性循環。

▲夏天許多人會玩水消暑放鬆心情。(示意圖/PIXABAY)
熱壓力加劇無助感 原有憂鬱者風險更高
楊聰財指出,「熱壓力」不僅是一種生理負擔,更是一種心理壓力源。當高溫環境讓人難以入眠或感到身體不適時,心理層面的無助感與焦慮就可能加重。他補充,夏季本身就是原有憂鬱症患者的高風險期,若再加上生活節奏被打亂、社交活動減少,或學業、就業壓力增加,都可能使病情惡化。
如何自救?醫師傳授「抗鬱降溫」妙招
為有效因應高溫帶來的情緒壓力,楊聰財提出幾項具體建議:
1. 冷敷身體熱點:將濕毛巾冷凍10分鐘後敷在頸後或手腕,可快速降溫並降低焦躁感。
2. 進行水上活動:如游泳、SUP立槳、水中瑜珈等運動,能讓體溫自然下降,也有助於情緒釋放。
3. 善用環境降溫工具:冷氣與涼感寢具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避免晚間滑手機干擾褪黑激素分泌。
4. 製作夏日清涼飲品:以檸檬、薄荷與氣泡水調配無糖飲料,視覺與味覺雙重「降溫」,提升清醒感與正向情緒。
心理健康專家呼籲重視「氣候型心理疾病」
台灣身處亞熱帶,高溫與高濕環境日益常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2年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成全球公共衛生關注焦點。各國專家呼籲應將「氣候型心理疾病」納入政策考量,提升大眾對於環境與情緒連結的認識,並強化在極端氣候期間的社區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