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程正邦報導
環境部正式將「甲氧滴滴涕」列為禁止使用的成分。(示意圖/unsplash)為維護國人健康與環境安全,並與國際毒性化學物質管制趨勢接軌,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今(14)日預告修正「環境用藥禁止含有之成分及檢驗方法」公告。過去曾作為DDT(滴滴涕)替代品的有機氯殺蟲劑成分「甲氧滴滴涕」(Methoxychlor, CAS No.72-43-5),正式被增列為環境用藥的禁用成分,未來將全面禁止製造、加工、販售、進出口或使用。
高毒性、生物蓄積性:影響神經生殖系統
環境部指出,這次修法是因應國際社會對「甲氧滴滴涕」的禁用趨勢。該成分具有以下三大對人體和環境的嚴重危害:
1. 生物蓄積性(Bioaccumulation): 難以在環境中分解,容易透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累積,最終影響人體健康。
2. 神經與內分泌干擾:「甲氧滴滴涕」已被證實會影響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以及生殖系統。
3. 世代毒性潛在風險: 國外研究曾對懷孕老鼠進行暴露實驗,發現受影響的老鼠不僅有腎臟、卵巢疾病與肥胖問題,其發病症狀甚至能跨越三代,凸顯其長期風險極高。
鑑於其高危害性,聯合國《斯德哥爾摩公約》(Stockholm Convention)已於2023年5月將「甲氧滴滴涕」列為必須消除或限制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之一,全球多數已開發國家早已禁止其在農業和殺蟲劑上的應用。
全面禁用:與國際公約嚴格接軌
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強調,此次修正是依據《環境用藥管理法》第7條授權,增訂「甲氧滴滴涕」為環境用藥製造、加工、輸入、輸出、販賣或使用禁止含有的成分,並將其檢出含有限值訂為 10 MDL(方法偵測極限Method Detection Limit的10倍),以達到實質管制的目標。
根據環境部調查,雖然目前國內市場上的環境用藥產品成分中,並沒有登記含有「甲氧滴滴涕」,因此這次的禁令預計不會對我國現有的環境用藥產業造成影響。這項預告修正主要目的在於提升國內法規的管制層級,與國際公約要求保持一致,進一步保障民眾健康和環境安全。
環境部表示,本次預告相關資料已於環境部新聞專區(https://enews.moenv.gov.tw/)及行政院公報資訊網(https://gazette.nat.gov.tw/egFront/)開放下載,歡迎各界於公告次日起14日內提供意見,作為後續法規修正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