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從織席販履到一代帝王 他用仁義堅持逆襲三國亂世

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劉備(中)和關羽(右)、張飛義結金蘭,建立蜀漢偉業。(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劉備(中)和關羽(右)、張飛義結金蘭,建立蜀漢偉業。(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三國亂世英雄輩出,但在諸多權謀家與軍事強者之間,有一位憑藉「仁德」與堅定理想突圍而出的帝王——劉備。出身寒微的他,歷經輾轉流離、屢敗屢起,終於在西川建立蜀漢,成為三分天下的關鍵角色。從涿郡街頭販履少年,到成都太極殿上的昭烈皇帝,劉備一生的逆襲故事,是亂世中最動人的傳奇。

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劉備生於涿郡(今河北涿州),雖自稱中山靖王劉勝後裔,實則家境貧寒,年幼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據史料與《三國演義》描繪,他曾以編織草鞋與販履維生,卻胸懷大志,其母一句「汝必成大事」成為他一生信念的起點。

劉備畫像。(圖/翻攝百度百科)

▲劉備畫像。(圖/翻攝百度百科)

劉備廣為人知的,是他與關羽、張飛在桃園結義的故事,雖非史實中所載明確儀式,然其兄弟情誼確有其事。《三國志》記載三人「同床共寢,如兄如弟」。正是這份深厚情誼,讓劉備在長坂坡之戰中為保百姓而哭失阿斗,讓關羽千里走單騎歸隊,讓張飛在斷橋怒吼護主,這股凝聚力成為他攏絡部屬、穩固人心的根基。

說到知人善用,三國裡以劉備最為傑出。(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說到知人善用,三國裡以劉備最為傑出。(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劉備一生歷經無數挫敗——攻黃巾得功,僅封安喜縣尉;占據徐州後被呂布奪去;依附曹操、袁紹皆無結果;投奔荊州劉表期間,更曾遭蒯越、蔡瑁設伏,險些喪命。據《資治通鑑》與《三國志》記載,劉備曾於宴間藉如廁逃生,事後感嘆:「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這些失敗未令他氣餒,反而激發他在困境中持續尋求改變與突圍,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與政治判斷力。

趙雲三進三出曹營,救出劉備走失的阿斗(劉禪)。(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趙雲三進三出曹營,救出劉備走失的阿斗(劉禪)。(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在四十七歲時,劉備三度造訪臥龍崗,終請出諸葛亮出山。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以隆中對提出「取荊益、聯孫抗曹」戰略規劃,劉備深以為然。這場關鍵的會晤,不僅成為日後蜀漢崛起的基石,也體現他「思賢若渴」的治國之道。

劉備(左)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當他軍師。(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劉備(左)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當他軍師。(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劉備與孫權聯手,在赤壁大敗曹軍,為三國鼎立開啟序幕。戰後劉備取得荊州,再進取益州,終於擁有穩固根據地。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自號昭烈皇帝,建立蜀漢政權,實現「興復漢室」的宏願初步。

與曹操主導的中央集權與孫權的江東宗族體制不同,劉備採行「仁德治民」之道。他曾於徐州遭難時帶民南遷,百姓願隨他流離顛沛;入主益州後,也能迅速收攏人心,據《三國志》記載,許多劉璋部屬主動歸附。這樣的凝聚力,使他以人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

劉備(右)臨終前託孤諸葛亮,說要是兒子不才可取而代之。(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劉備(右)臨終前託孤諸葛亮,說要是兒子不才可取而代之。(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逝。他臨終時將後事託付諸葛亮,並說出千古傳誦之語:「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後人常有爭議此語是否為權謀,但根據歷史學者余英時、錢穆的觀點,劉備此舉是出自深知天下安危繫於賢臣能否繼承理想,不願因私人親情而毀國之志,反映他心懷天下的格局。

劉禪(左)繼位後對諸葛亮言聽計從,政事上的大小事務,都由諸葛亮決定。(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劉禪(左)繼位後對諸葛亮言聽計從,政事上的大小事務,都由諸葛亮決定。(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劉備一生未曾擁有曹操的資源、孫權的地利,卻能以仁德與堅持,締造三分天下的格局。儘管屢戰屢敗,但他始終未忘「興復漢室」的初心,在亂世中以平凡之身走出不平凡之路。今日成都武侯祠中,他與關羽、張飛、諸葛亮並坐於堂,千年來靜望人世興亡,提醒後人:堅守理想,即使敗,也敗得光榮;心懷天下,方得始終。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