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胡偉良/都市更新是透過政策驅動經濟 平抑房價的戰略選擇

文/品嘉建設  創辦人 胡偉良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在當前的台灣社會,隨著選舉激情逐漸落幕,社會焦點正回歸到經濟發展與民生議題。都市更新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策略,不僅能刺激經濟活力,更能透過增加住房供給來平抑房價,實為當前國家財政短缺時代下,CP值最高的政策選擇。

都市更新的雙重效益:經濟與居住正義

都市更新不僅是建築物的翻新,更是城市再生與經濟活化的重要引擎。透過大規模的都更計劃,政府能夠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帶動建築、建材、設計、金融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這種「以投資帶動成長」的模式,在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

更重要的是,都更能夠直接增加住房供給。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當供給增加而需求保持穩定時,價格自然會下降。台灣特別是台北市的高房價問題,根源在於供給不足與需求集中。透過都更釋出更多住宅單位,能夠從根本上緩解房價壓力,實現居住正義。

政策槓桿:以小博大的財政智慧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在國家財政日益短缺的時代,政府需要尋找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產出的政策工具。都市更新正是這樣的策略——政府不需要負擔更新成本,而是通過政策引導和適度獎勵,激發民間資本參與的積極性。

容積獎勵、稅賦減免、行政程序簡化等政策工具,能夠有效降低開發商的成本,提高都更項目的可行性。同時,政府可以通過規劃引導,確保都更項目符合公共利益,如增加公共設施、改善交通網絡、提升防災能力等。

這種「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模式,讓政府能夠以有限的財政資源,撬動巨大的民間投資,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挑戰與對策:實現都更的全面效益

當然,都市更新也面臨諸多挑戰。產權複雜、居民意見分歧、利益分配爭議等問題,常常導致都更項目推進緩慢。為解決這些問題,政府需要建立更加透明、公平的程序機制,確保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權利得到充分保障。

同時,都更不應僅僅是商業導向的房地產開發,而應當融入社會住宅、長照設施、公共空間等多元功能,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政府可以通過規劃要求,確保都更項目能夠貢獻於整體城市功能的提升。

特別重要的是,都更政策需要與交通建設、產業布局等總體規劃相協調,避免過度集中發展造成的新的城市問題。透過都更引導人口和產業的合理分布,能夠促進區域均衡發展。

胡偉良觀點:以都更開啟經濟新動能

7/26和8/23之後,台灣社會需要的是務實的經濟政策而非政治激情。都市更新作為一項能夠同時刺激經濟、改善居住、提升城市品質的政策,確實具有極高的CP值。

通過聰明的政策設計,政府能夠以有限的財政資源,激發民間投資的乘數效應,創造多贏局面——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開發商獲得合理利潤,居民改善居住環境,城市提升功能品質,社會實現居住正義。

現在正是時候將都市更新作為擴大內需的主軸之一,以政策智慧推動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良性循環。這不僅是經濟戰略,更是對未來世代的城市投資。

外稿
【三立新聞網免責聲明】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台北市

作者簡介
台大土木系畢業後通過國家高考取得技師執照,由公務員轉入民間部門後,先後涉足過建材、營造及投資興建領域。台大畢業後陸續取得營建管理、商學、法學等三個博士學位,目前為品嘉建設董事長,工作之餘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媒體。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