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台中大火樓梯間雜物害命 醫師:「儲物症」恐是失智警訊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最新版的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新增「儲物症」為診斷項目。醫師提醒,儲物行為也可能是失智症的警訊。(圖/門諾醫院提供)

▲最新版的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新增「儲物症」為診斷項目。醫師提醒,儲物行為也可能是失智症的警訊。(圖/門諾醫院提供)

台中興中街大火導致6死6傷,雖已確認是房客放的火,但女房東長期撿回收,又將雜物堆積在樓梯間,不僅影響居民逃生,也造成消防人員搶救困難。這起意外事件不僅令人痛心,女房東的儲物症也引起社會關注。醫師表示,儲物、囤積的行為,若已影響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就應就醫治療。

很多人都有東西捨不得丟、雜物堆滿屋的情形,看似「念舊」的行為,殊不知可能是病態行為。門諾醫院身心科醫師鍾德表示,最新版的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第五版新增「儲物症」為診斷項目,特徵為:丟棄困難、充滿雜物或凌亂、過度獲取、缺乏自覺等。患者透過蒐集、囤積的過程來滿足心靈上的不安,即便這些物品沒有價值,但因為缺乏自覺要丟掉,所以愈堆愈多,甚至造成他人困擾。

鍾德說明,儲物症患者通常沒有病識感,因此不會主動就醫,周遭親人的協助顯得格外重要,建議旁人站在當事人的立場,試著了解患者的感受,理解蒐集的初衷,藉此建立彼此信任的基礎與情感,再慢慢向當事人解釋囤積的壞處,同時引導當事人換位思考,看見別人的困難,共同商討解決之道,再試圖說服就醫治療。

鍾德進一步解釋,儲物症較容易發生在年長者身上,這可能與年長者曾經歷物資匱乏的年代有關,導致他們捨不得丟棄物品,甚至在路上看到廢棄物,自覺有價值就撿回家堆放。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失智症,因為失智症患者容易重複購買,因此不知不覺就堆滿物品,如果家中長輩有類似情形,應儘快帶他們就醫檢查。

儲物症其實很常見,除了資源回收工作者,我們身旁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親友,此時學習「斷、捨、離」是改善儲物症的方法之一。首先,可以先丟棄確定不需要的物品,然後對其他物品設定一個期限,例如1年內完全沒使用或2年內沒有穿過的衣服,設定時間一到仍未使用,便可以丟棄或回收,漸進式地進行可以避免過度刺激,也能讓儲物者的心情較為平復。

加入 @setn 好友
推薦專題

【94要客訴之精彩完整版重現】傅崐萁赴中放生花蓮…帶10立委說要化解兵凶戰危 !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