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俄軍侵烏克蘭未如預期!CNN分析:普丁主義仍屹立不搖

俄烏戰爭今日滿6個月,自2月24日開戰以來,俄羅斯情勢確實出現變化,但美媒CNN分析,普丁主義仍看不到土崩瓦解的跡象,拿普丁統治下的俄羅斯對照蘇聯末期仍言之過早。

CNN表示俄軍侵烏未如預期,但普丁主義仍屹立不搖。(圖/中央社)

▲CNN表示俄軍侵烏未如預期,但普丁主義仍屹立不搖。(圖/中央社)

普丁(Vladimir Putin)自2000年起先後擔任俄國總統與總理,普丁主義(Putinism)指的是普丁統治下的俄國形成的社會和政經體系。其中一大特色,就是政治與財政權力集中於聯邦安全局(FSB)、內政部、武裝部隊、國家近衛軍(National Guard)等多個政府單位的前任和現任掌權者。

根據五角大廈最新估計,入侵烏克蘭已造成7萬至8萬俄軍傷亡,就算估計數字偏高,仍可推斷半年內在烏克蘭死亡的俄軍,已經多於蘇聯入侵阿富汗的10年戰爭。

然而普丁的支持率不受戰爭影響,2月24日過後,官方調查單位WCIOM和獨立民調機構「列瓦達中心」(Levada Center)多次公布普丁支持率超過8成。6月WCIOM一份調查更發現,可能有72%的俄國人支持普丁對烏克蘭的「特殊軍事行動」。可以說大多數俄國人公開或私下支持這場戰爭,或是默許普丁的帝國重建計畫。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斷言俄國民調單純反映國家宣傳力量的說法很誘人,畢竟俄國侵烏後迅速封殺殘存的自由媒體,並制定新法嚴厲懲罰破壞軍隊名聲的「不實」消息,但這不代表俄國人無處得知俄軍在烏克蘭損失慘重。

去年被俄國當局列為「外國代理人」的獨立媒體網站Mediazona,就根據地方新聞和社群媒體貼文,記錄到5185名俄軍的死訊。

Mediazona更發現,相對富裕的俄國中產階級可能仍與俄軍死亡消息絕緣,因為許多陣亡軍人來自俄國比較貧窮的地區,又以達吉斯坦(Dagestan)和布里亞特(Buryatia)記錄到的傷亡人數最多,人口最多又最富庶的莫斯科(Moscow)和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陣亡將士相對很少。

普丁的高支持率有時也被認為源於俄國人的恐懼和從眾氛圍。根據獨立監督組織OVD-Info,俄國已基於反戰行為,逮捕或拘留1萬6380人,且已有75起依「假新聞法」立案的刑事案件。

一些觀察家好奇普丁還能仰賴俄國民意支持多久。各國已祭出嚴厲制裁,把俄國孤立於全球經濟之外,並大幅刪減供應俄國的商品。西方投資者多已逃離俄國,長期仰賴歐美飛機的航空等產業受創嚴重。

CNN記者塞巴斯汀(Clare Sebastian)最近指出,普丁及其技術官僚多年來透過進口替代(發展本土商品取代進口貨),努力打造一個不受制裁影響的俄國經濟,並發展出一套支付系統來迴避金融孤立措施。

連麥當勞(McDonalds)、星巴克(Starbucks)改名上路,都被俄國轉化成展現經濟韌性的故事。

但耶魯大學管理學院(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近期一份研究描繪的俄國前景較為悲慘,作者主張,俄國沒有基礎設備把天然氣等能源出口至亞洲,製造商缺乏國際供應商的零件,官方數據只是在掩蓋經濟倒退的深度。

報告指出:「普丁幻想自給自足、推行進口替代,但俄國國內生產已完全停擺,且沒有能力替代失去的生意、商品和人才。俄國國內創新和生產基礎被掏空,導致物價飆漲和消費者不安。」

儘管如此,俄國的金融系統尚未崩潰,消費者的焦慮並未化成政治動盪。烏克蘭及其支持者現已轉向討論,如何讓被動支持普丁的俄國人感覺到痛。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近期演說時表示:「我們正在研擬對俄新制裁,還要促使這個恐怖主義國家的公民,感受到他們對於當前情況的責任。歐洲日益擴大討論對俄國護照持有者的簽證限制,新的國家和政治人物陸續加入。」

目前還不清楚簽證禁令最終能否改變俄國人的行為。一些歐洲領袖仍不願支持禁令,如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最近曾說,各國領袖在簽證禁令議題上必須「非常清楚」侵烏是「普丁的戰爭」,而非「俄國人民的戰爭」。

普丁可能是決策者,但他獲得一整個集合體的支持並幫助他實現政策。不論他們面臨何種制裁後果,忠於普丁的權貴仍未與他分道揚鑣。

CNN指出,現況不僅慘淡,並顯示普丁有意長期作戰,他可能指望未來6個月歐洲人將面臨更高的能源價格,可能讓各國政府承受更多壓力,繼而促使烏克蘭提出和平協議。冬日將至,但烏克蘭人可是在為民族生存而奮鬥。(中央社紐約24日電)

中央社 加入 @setn 好友 #國際頭條

【#直播中LIVE】藍白再鬥「京華城」容積率!京華城29日出面說明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