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不花錢的168斷食真的有效 做1件事還可以讓大腦變年輕

評論

這篇文章提到了台灣肥胖人口的嚴重程度,以及政府對此問題的回應,並提出了一個新的減肥方法:挨餓。根據WHO的報告,2025年全球肥胖人口將達到16億人,台灣也是東亞最胖的國家,據統計約有1000萬人有過重肥胖問題。經濟部工業局預測,2025年台灣減重產值將高達2819億台幣。《強化腦力-你需要知道的7件事》書中提出了一個新的減肥方法:挨餓,不僅可以讓體重變輕,更可以讓大腦變年輕。 從文章中可以看出,肥胖問題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台灣也不例外。政府應該加強對肥胖問題的健康教育,並提倡健康的飲食習慣和運動,以減少肥胖人口。此外,挨餓也是一個有效的減肥方法,但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避免出現健康問題。

這篇文章提到了台灣肥胖人口的嚴重程度,以及政府對此問題的回應,並提出了一個新的減肥方法:挨餓。根據WHO的報告,2025年全球肥胖人口將達到16億人,台灣也是東亞最胖的國家,據統計約有1000萬人有過重肥胖問題。經濟部工業局預測,2025年台灣減重產值將高達2819億台幣。《強化腦力-你需要知道的7件事》書中提出了一個新的減肥方法:挨餓,不僅可以讓體重變輕,更可以讓大腦變年輕。 從文章中可以看出,肥胖問題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台灣也不例外。政府應該加強對肥胖問題的健康教育,並提倡健康的飲食習慣和運動,以減少肥胖人口。此外,挨餓也是一個有效的減肥方法,但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避免出現健康問題。

問答

Q1. 以下何者是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的公式? A. 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 Q2.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身體質量指數(BMI)範圍為何? A. 18.5(kg/m2)及24(kg/m2)之間 Q3. 《強化腦力-你需要知道的7件事》書中提到的挨餓可以讓什麼變年輕? A. 大腦

Q1. 以下何者是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的公式? A. 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 Q2.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身體質量指數(BMI)範圍為何? A. 18.5(kg/m2)及24(kg/m2)之間 Q3. 《強化腦力-你需要知道的7件事》書中提到的挨餓可以讓什麼變年輕? A. 大腦

資深記者鍾志鵬/台北報導

《強化腦力》書中曝光「挨餓可以讓大腦變年輕」的秘密 -斷食。(圖/翻攝自pixabay)

▲《強化腦力》書中曝光「挨餓可以讓大腦變年輕」的秘密 -斷食。(圖/翻攝自pixabay)

WHO世衛組織2020年全球肥胖報告顯示,2025年全世界肥胖人口將達到16億人。台灣是東亞最胖第一名,國健署統計資料也顯示,台灣約有1000萬人有過重肥胖問題。經濟部工業局預測,2025年台灣減重產值將高達2819億台幣。在《強化腦力-你需要知道的7件事》書中曝光一個秘密-「挨餓不只可以讓體重變輕,更可以讓大腦變年輕」。

2025年台灣減重產值高達2819億 全球16億人屬肥胖人口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來衡量肥胖程度,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國民健康署建議我國成人BMI

1.應維持在18.5(kg/m2)及24(kg/m2)之間。

2.低於18.5(kg/m2)為過輕。

3.介於24-27(kg/m2)過重。

4.介於27-30(kg/m2)為輕度肥胖。

5.介於30-35(kg/m2)為中度肥胖。

6.介於30-35為重度肥胖,過輕、過重、肥胖都有礙健康。

 《強化腦力》書中曝光「挨餓可以讓大腦變年輕」的秘密 -斷食。(圖/翻攝自pixabay)

▲ 《強化腦力》書中曝光「挨餓可以讓大腦變年輕」的秘密 -斷食。(圖/翻攝自pixabay)

肥胖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最主要的高風險風險因素

研究顯示,體重過重或是肥胖(BMI≧24)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而過瘦的健康問題,則會有營養不良、骨質疏鬆、猝死等健康問題。(理想體重公式:BMI*22=理想體重)

挨餓不只讓身體變輕  還可以讓大腦變年輕秘密曝光

《強化腦力-你需要知道的7件事》書中點出挨餓是不花錢的減肥跟讓大腦變年輕的方法………

我相信早餐之所以如此美味,是因為我們已超過十個小時(或更久)沒吃東西。那麼,再拖久一點會怎麼樣?對大腦的好處或許值得你再撐一下。

神經元新生(neurogenesis,新腦細胞的生長)會提高認知能力、改善情緒,但也會因年齡增長而不幸地自然減少。事實上,直到最近,人們還認為增生新腦細胞是年輕人的特有能力,成年人的腦細胞會一直停留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數量。

令人開心的是,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成年人的腦細胞在海馬體等某些區域也會生長,因此,任何能增生新腦細胞的方法都是好消息。其中備受矚目的方法是控制卡路里,也稱為斷食。

挨餓的蟲子

長久以來,斷食一直是宗教和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科學界正在迎頭趕上。各種生物,從酵母、蟲子到老鼠,採用高度控管卡路里的飲食法、每天減少約40%的卡路里攝取量後,都活得更久(老鼠的壽命延長了80%)。

這種飲食法似乎對大腦特別有益,至少對動物來說是如此。例如,先給老鼠注射囓齒動物版的阿茲海默症,然後在四個月內減少30%的卡路里,阿茲海默的症狀就獲得改善了。只要攝取維他命、礦物質和必要營養素,就會發現,飲食控管卡路里的老鼠有更佳的大腦可塑性,更好的突觸功能(synapse,指腦細胞之間的連結,對學習和記憶至關重要)。

長期控管卡路里飲食的老鼠,工作記憶也改善了—工作記憶是你在做某件事時,腦中同時保留其他大量訊息的能力,此技能會隨大腦老化而大幅下降。

為什麼少吃有好處?當細胞分解食物時,會釋放名為「自由基」(free radical)的粗糙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會損害其他細胞和組織,促進衰老過程。因此,斷食理論的好處之一是,少吃可以讓新陳代謝休息一下,讓身體得到喘息的機會。

巧妙的斷食

控管卡路里來換取更長壽、更健康生活的可能性,讓某些人決心放手一搏,嚴格限制飲食。但當大多數人持續攝取少數卡路里、在飢餓中苦苦掙扎時,難免會質疑:心情這麼悲慘,怎麼會活得更久?

然而,科學家最近發現,有更簡單的方法,不必一直餓肚子,就能達到斷食的效果。他們在實驗中發現,對動物進行飲食熱量控管時,往往是讓它們在某個時段內進食,其餘時間什麼都不吃,而不是一整天持續吃少量食物。愈來愈多的人認同,斷食和正常進食之間的轉換,正是熱量控制飲食對身體和大腦有益的原因。事實上,間歇性斷食方案(即讓動物在一小段時間內進食)在某些疾病上已出現值得期待的療效,包括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經退化性疾病。

斷食和大腦疾病

在接下來幾年裡,觀察斷食是否有助於治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和中風等腦部疾病,將是個有趣的焦點。動物研究的結果充滿希望,特別是因斷食而產生、成為身體燃料的酮體(ketone),已證實會刺激產生一種名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分子,它在學習、記憶、以及大腦適應壓力上扮演重要角色,並能幫助大腦對抗疾病、保護自己。

另外,患有類似阿茲海默症大腦的囓齒動物斷食後,學習和記憶的表現更好。甚至已證實,斷食可以讓動物減少類似中風的大腦損傷。酮體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希望的原因之一是,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使用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可能是因為腦中積聚的類澱粉斑塊阻斷了葡萄糖的運輸。所以,切換使用不同的能源,可能對維持大腦功能有利。

現在的想法是,間歇性斷食不是被動地減少因消化而產生的自由基,而是讓身體進入修復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身體可以更有效地清除碎片,並開啟積極保護身體、免受自由基侵害的機制。斷食使身體和大腦中的細胞能更有效地應對壓力,並已證實可以改善免疫功能、記憶、學習、認知能力和警覺性。

對老鼠來說,間歇性斷食還能逆轉與壓力有關的認知障礙、肥胖和糖尿病。換句話說,較短的斷食期間施加給身體的輕微壓力,似乎能把身體和大腦轉變成更高效的機器。恢復進食時,會引發大腦中一連串的生長和新連結。這有點像除草和修剪花園,會幫助新芽和更強壯的樹枝生長。

 《強化腦力》書中曝光「挨餓可以讓大腦變年輕」的秘密 -斷食。(圖/翻攝自pixabay)

▲ 《強化腦力》書中曝光「挨餓可以讓大腦變年輕」的秘密 -斷食。(圖/翻攝自pixabay)

強化酮症

不只如此,一段時間未進食後,身體會耗盡血液中循環的所有葡萄糖,以及儲存在肝臟中的肝醣(glycogen),然後,作為燃料的糖分就用完了,需要新的能源。

因此,身體開始把儲存的脂肪轉化為酮體—這是身體和大腦用來代替糖的另一種燃料—此過程稱為酮症,是與斷食相關的許多好處的基礎,也是流行的生酮飲食背後的概念,人們幾乎不吃糖和任何碳水化合物,讓身體燃燒脂肪。

動物研究顯示,酮體會觸發許多有益健康的作用,包括產生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對學習和記憶有重要影響的分子),這或許解釋了斷食時,人們的感覺更敏銳的說法。至於動物身上的狀況是否會發生在人類身上,有待實驗觀察。

有益的挨餓

挨餓來促進大腦運作的想法,好像違反直覺。畢竟,食物是燃料,空著肚子很難做事。但只要想想野生動物,就會明白斷食的好處是有道理的,因為牠們無法保證食物源源不絕,可能必須經歷斷食和飢荒時期,如果飢餓讓牠們悶悶不樂、難過沮喪,那就糟了。相反的,當食物短缺時,牠們的認知必須特別敏銳,好找到下一餐,或想起先前的食物來源。

關鍵的問題是:人類是否也一樣。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沒有理由不是。儘管我們許多人可以享受24/7便利店、網路購物和宅配外送等奢侈服務,但對我們的祖先來說,更常見的是長期食物短缺。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 University)研究斷食的馬克.馬特森(Mark Mattson)說,斷食和飢荒的循環很可能促進了人腦的複雜度,食物短缺的壓力迫使大腦進化。引人注目的是,他指出,有充足、持續食物來源的家犬大腦比野狗來得小—說明充足的食物可能導致牠們大腦萎縮。

以上所述促成了斷食大流行,每種斷食都涉及一段時間不吃或吃很少食物,然後正常飲食。你可能聽說過許多種:5:2飲食是每週五天正常飲食,並嚴格限制其他兩天的卡路里攝取;168飲食在八小時內進食;OMAD飲食(或一天一餐)限制在一小時內進食;隔日斷食則如字面意義。

 《強化腦力》書中曝光「挨餓可以讓大腦變年輕」的秘密 -斷食。(圖/翻攝自pixabay)

▲ 《強化腦力》書中曝光「挨餓可以讓大腦變年輕」的秘密 -斷食。(圖/翻攝自pixabay)

更清楚自己在吃什麼、而非在深夜吃零食,整體來說是有益的

如果你想嘗試斷食,請記住它不適合某些人,包括孕婦,或已有進食問題的人,所以你應該在開始斷食前,諮詢醫生對新飲食方式的意見。

對大腦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對人體造成的反應與基因息息相關:斷食可能對有特定基因者的大腦有效,但也可能對有其他遺傳變異的人無效,甚至有害。

然而,因斷食而建立的習慣,例如更清楚自己在吃什麼、而非在深夜吃零食,整體來說是有益的,因為消化系統有自己的晝夜節律,而且在早上功能最強。此外,多等幾個小時,可能會讓你的早餐吃起來更美味。

斷食小祕訣

1.斷食讓很多人感覺煩躁、飢餓和無法集中注意力,但在實行大約一個月後,這些影響會逐漸消失,所以不要太早放棄。

2.用運動加速突顯效果。斷食的許多好處來源是,從燃燒碳水化合物轉變為燃燒脂肪。燃燒肝臟和血液中儲存的碳水化合物至少需要十個小時,但可以用運動來加速。例如,早餐前跑步一小時,讓身體切換到燃燒脂肪的模式。

3.放輕鬆。嘗試每天晚一小時吃第一餐,早一小時吃最後一餐,然後在你適應後,縮短每天的進食時段。

4.不要太極端。人們認為斷食對身體和大腦有益,因為在控管一段時間後正常飲食,身體會在正常飲食期間成長,所以,不要在沒有正常進食期間的情況下,斷食太久。

然而,比起其他動物,研究斷食對人類大腦的影響更加困難。同時,人們以這種方式進食的時間不夠長,無法正確地看到長期影響。不過,也有令人鼓舞的跡象。一項針對七十歲以上人們的研究發現,間歇性斷食三個月後,他們的語言記憶(記得讀過或聽過內容的能力)有了顯著改善。

另一項針對肥胖和輕度認知障礙者(兩者皆是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素)的研究,控管卡路里十二個月後,記憶力、認知力和執行功能都有所改善。2020年,倫敦國王學院的珊德琳‧休瑞德(Sandrine Thuret)博士和他的團隊發現,因控管熱量而改善的記憶,與海馬體中的新生長的腦細胞有關。

PS:嘗試斷食請諮詢醫師

《強化腦力》書中曝光「挨餓可以讓大腦變年輕」的秘密 -斷食。 (圖/閱樂國際提供)

▲《強化腦力》書中曝光「挨餓可以讓大腦變年輕」的秘密 -斷食。 (圖/閱樂國際提供)

本為撰寫與摘自閱樂國際出版之《強化腦力-你需要知道的7件事》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立院榮譽顧問EP10】恭喜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今天暫時正常了!
大數據推薦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