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運動猝死前竟沒有徵兆 可能是這裡出了問題!

評論

這篇文章提到了運動對身體的益處,但同時也強調了一些運動可能帶來的危險。我認為這篇文章很好地提醒讀者,在進行運動時要注意自身的狀況,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施奕仲醫師指出,控制運動的時間、強度和頻率對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患者尤為重要,並且建議在醫生評估下進行運動。這些提醒是非常實用的,有助於保護患者的心血管健康。 此外,施奕仲醫師還強調了運動猝死的機率雖然不高,但不能輕忽。他提到健康檢查和心血管檢測是了解自身心臟和血管狀況的重要方法,並推薦了血液檢驗、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頸動脈超音波和動脈硬化儀等檢測方式。這些建議對於幫助民眾了解自己的心臟和血管問題非常實用。 最後,施奕仲醫師提醒人們不運動反而會導致高風險,並強調規律進行有氧運動對提升心臟效能和降低心臟負擔是非常重要的。他強調了適量適切的運動是保持健康的關鍵。 總而言之,這篇文章提供了有關運動對心臟健康的重要訊息,並給予了適當的建議和提醒。我認為這是一篇值得讀者閱讀並參考的文章,尤其是那些慢性病患者。

這篇文章提到了運動對身體的益處,但同時也強調了一些運動可能帶來的危險。我認為這篇文章很好地提醒讀者,在進行運動時要注意自身的狀況,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施奕仲醫師指出,控制運動的時間、強度和頻率對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患者尤為重要,並且建議在醫生評估下進行運動。這些提醒是非常實用的,有助於保護患者的心血管健康。 此外,施奕仲醫師還強調了運動猝死的機率雖然不高,但不能輕忽。他提到健康檢查和心血管檢測是了解自身心臟和血管狀況的重要方法,並推薦了血液檢驗、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頸動脈超音波和動脈硬化儀等檢測方式。這些建議對於幫助民眾了解自己的心臟和血管問題非常實用。 最後,施奕仲醫師提醒人們不運動反而會導致高風險,並強調規律進行有氧運動對提升心臟效能和降低心臟負擔是非常重要的。他強調了適量適切的運動是保持健康的關鍵。 總而言之,這篇文章提供了有關運動對心臟健康的重要訊息,並給予了適當的建議和提醒。我認為這是一篇值得讀者閱讀並參考的文章,尤其是那些慢性病患者。

問答

Q1:應該如何控制運動的時間? a. 依照自身體力狀況決定 b. 與他人一起運動 c. 隨意進行運動 正確答案:a. 依照自身體力狀況決定 Q2:慢性病患者運動時應該注意哪一項? a. 運動的方式 b. 運動的頻率 c. 運動的場所 正確答案:b. 運動的頻率 Q3:以下哪項檢測可以評估自身心血管狀況? a. 體重測量 b. 血液檢驗 c. 運動心電圖 正確答案:b. 血液檢驗

Q1:應該如何控制運動的時間? a. 依照自身體力狀況決定 b. 與他人一起運動 c. 隨意進行運動 正確答案:a. 依照自身體力狀況決定 Q2:慢性病患者運動時應該注意哪一項? a. 運動的方式 b. 運動的頻率 c. 運動的場所 正確答案:b. 運動的頻率 Q3:以下哪項檢測可以評估自身心血管狀況? a. 體重測量 b. 血液檢驗 c. 運動心電圖 正確答案:b. 血液檢驗

記者張可君 ∕ 綜合報導

大家都知道運動對身體有益,但是你的身體真的能負荷運動強度嗎?過去也曾出現運動導致猝死的情況,對此,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心臟內科主任施奕仲醫師就提醒,若有以下幾種原因,就要特別小心。

施奕仲醫師提到,其實運動導致猝死的原因多數是心臟或血管出現問題,不只這樣,慢性病患者也是高危險群,如果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慢性病人,運動時要謹慎面對3件事。

1.運動的時間。

2.運動的強度。

3.運動的頻率。

以上三點如果控制不好,恐怕會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好發族群。當然慢性病患者也要避免突然進行高強度運動。最好經過醫生評估、定期健康檢查,在妥善控制慢性病的情況下,達到運動促進身體健康的目的。

運動對身體有益,但也要適時依身體狀況調整運動強度。(圖/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供)

▲運動對身體有益,但也要適時依身體狀況調整運動強度。(圖/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供)

施奕仲醫師也強調,運動猝死發生前,多數一點徵兆都沒有,雖然運動導致猝死的機率不算高,但無論如何都不可以輕忽。

提醒除了慢性病患者外,民眾也需注意心臟及血管問題。可以透過健康檢查、心血管檢測,來了解自己是否有先天性或後天性的心臟結構、血管、心電傳導的異常。

心血管檢測的5個推薦:

1.血液檢驗。

2.心臟超音波。

3.運動心電圖。

4.頸動脈超音波。

5.動脈硬化儀。

經由以上5大檢測來評估自我身體狀況,才能避免運動時,可能導致的急性心血管風險。

五大推薦評估心血管狀況的檢測,建議民眾最晚應在45歲以前,進行完整評估,但若有家族史者,越早檢測越好。(圖/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供)

▲五大推薦評估心血管狀況的檢測,建議民眾最晚應在45歲以前,進行完整評估,但若有家族史者,越早檢測越好。(圖/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供)

施奕仲醫師說到,血管並不會因為運動而出狀況,反而是不運動導致高風險。規律進行有氧運動,心臟效能還會變好,更可以降低心臟負擔。最重要的是,適量(時間/頻率)並且適切(強度)的運動,才是維護心血管健康的不二法門。

運動之外,千萬不可以忽略健康檢查的重要,施奕仲醫師提醒,唯有充分理解自身狀況,才能因應不同情況做準備,盡情享受運動的樂趣與好處,開心動、健康活。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