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手機建「災害3D模型」 台日攜手降低安全風險

記者謝廷昊/綜合報導

花蓮強震搜救行動持續展開外,當局也加速危樓拆除作業。台日專家攜手,透過AI軟體,僅僅在手機上就建立多地災區的3D模擬圖,有助於針對災況進行面積、距離等精密監測,降低未來重建家園時,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

消防救難員:「快點快點,快點離開,趕快跑。」

揹起受困民眾,消防人員在佈滿落石的道路上,艱困展開搜救行動,加速拆除倒塌危樓的任務,同樣風險性極高。台日兩國專家攜手,只借助手機就成功打造3D地景圖,降低強震後救援與重建家園帶來的安全危害。

台灣農村水保署減災監測組計畫研究員李哲宇,和東京大學教授渡邊英德,兩人不僅合力記錄崇德車站遭強震襲擊後的驚悚前後對比,還透過紅外線監測技術,捕捉地震發生後車站遭砂石掩埋的恐怖景象。

圖/翻攝自農村水保署技術研究發展平臺

▲圖/翻攝自農村水保署技術研究發展平臺

農村水保署減災監測組研究員李哲宇:「LIDAR掃描測繪法,是藉由紅外線光束進行對物體的反射,而得到真實的距離。它目前不用網路環境,而且30秒內就能偵測出模型。」

嚴重倒塌的天王星大樓災後場景,逼真重現,「幸福時刻」早午餐店1樓直接坍塌,而這些3D模型加上電腦輔助,自動運算,能夠進一步測量災害影響面積,有助提前做好風險評斷。

圖/翻攝自農村水保署技術研究發展平臺

▲圖/翻攝自農村水保署技術研究發展平臺

農村水保署減災監測組研究員李哲宇:「像當初發生災害之後,土砂災害的掩埋高度,我們其實不知道它的距離,針對它柱子被掩埋的痕跡,實際發生(土石流)是由左上至右下,還有它對應的一個高度,可以達到3公尺的掩埋高度。」

同樣技術過去就被應用在土石流災害中,專家表示,以往天災為了大面積調查現場狀況,必須攜帶龐大且價格昂貴的監測儀器,但目前手機已經具備建置3D模型,以及自動測量水平、垂直以及斜距的技術,台日這次針對強震聯手打造3D地景,期盼透過科技的力量,安全重建家園。

三立新聞台 加入 @setn 好友 #0403花蓮大地震餘震不斷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