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並沒有什麼偉大的存錢法,只是選了...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名家(mr.6)

圖文/Mr.6

最近一位朋友因為要存錢買房子,和老婆吵翻了。

他已經存了三年了,結婚之後,暫時租屋,若沒意外應該可以在明年底之前出手擁有自己的房子,不過,這位朋友的太太,有點「受不了」了。

週末不能吃大餐,出門都要自己帶便當!

所有年假都換成現金,無法出遊!

到南部都要搭客運,永遠不搭高鐵。

下大雨也得走路,連公車都不肯搭。

這位朋友告訴太太,再撐一下,頭期款就搞定了,再撐一下,頭期款就搞定了。

「不買房子,存在基金裡,我們還是得付愈來愈貴的租金、換到愈來愈大的房子?」這位朋友認真的盤點未來十年計畫。

「還是努力一點,買房子吧。」

但老婆無法被說服。

上星期我在華頓商學院的刊物看到剛登在《Psychological Science》的有趣研究,他們說,如果你有什麼長期的努力的目標,很痛苦,建議要巧妙的給自己一條「退路」──

這條退路叫做「Option of Nothing」,中文可翻為:給自己一個「什麼也不做」的選項。

買房子、買基金、或,「什麼都不買」。

存錢買房子、存錢買基金,或,「不要存錢」。

提供給太太參考,要哪一個?

這位朋友的太太就會「突然領悟」,然後說:「好吧,我們繼續努力,買房子!」

這就是學者口中所說的「Option of Nothing」(什麼也不做)的奇觀。當我們希望能持之以恆,我們應該告訴自己,其實有好幾條路可以走,其中一條是「什麼也不做」,你要選嗎?

你要選嗎?

奇妙的就是,當給了這一條「Nothing」選項,大部份的人並不會選「什麼也不做」,反而對「做」的其中一個選項,會努力的做下去!

學者分析,這是因為人們會發現,自己「不想什麼都不做」,因而造成他們更積極的「繼續做」,這種「自我感覺」(self-perception)讓此人相信,自己真的是喜歡「做某些事」。

這也很有趣,以投資房地產來說,很多人根本沒錢,但就算再沒錢的時候,也積極的存一點點、一點點、一點點。

到最後,因為某一次公司發獎金、或突然加薪,比預計的還早,就存到目標了。

學者認為,到最後,有錢人並不是「做什麼事」,他就只是「做」而已。

巧妙加入「不做」選項,讓自己了解「做」的偉大,Just do it,今天就來做!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