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世界,從看見家鄉做起──談公民記者與返鄉特派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圖/郭育文攝影/換日線Crossing

文/蔡宇傑/歐趴哥哥的茶餘酒後(換日線Crossing)

「台灣媒體下標的方式,會讓你以為這個社會已經不想要明天了。可以如此用力的毀壞社會信任的根基,只為了詐取那微不足道的利潤......」這是社會觀察家王乾任描述的台灣媒體生態。很殘酷,卻也說中了人們不推崇台灣新聞的心聲,其與人們「只讀標題不看內文」亦有高度相關。

前陣子臉書流傳的台灣電視媒體新聞內容,揶揄伴隨的無奈感不言可喻。或有人問:台灣媒體是否只為權貴、財團服務?能不能報些真正具有新聞價值的內容?又或者,除了天龍國、大城市的新聞資訊,有沒有地方也值得關注的新聞?

面對台灣媒體亂象,以及希望地方聲音、需求被更多人看見,前新頭殼總編輯、資深媒體人莊豐嘉,創辦《串樓口》(Translocal),號召青年返鄉參與公民記者培訓,透過各地方舉辦專業課程集訓,加上當地事務的採訪實作訓練,就是台灣近年,不少力圖翻轉媒體亂象、翻轉地方的案例之一。

近期因「素珠之亂」,使得公民記者一詞遭受汙名化,此為極少數濫用公民記者身分的惡例。然平心而論,公民記者為公眾傳媒以外的人,以獨立身分針對事件或議題進行報導的人。司法院釋字第 689 號解釋中提及:「新聞自由所保障之新聞採訪自由並非僅保障隸屬於新聞機構之新聞記者之採訪行為,亦保障一般人為提供具新聞價值之資訊於眾,或為促進公共事務討論以監督政府,而從事之新聞採訪行為。」

簡言之,社會大眾有權利了解其想知道的新聞,資訊取得不必受限於主流媒體,每個人都有接受資訊的管道及權利,由此能監督中央和地方的政策與議題。

然而公民記者如何顧及獲取資訊的品質,以及撰稿、採訪的客觀立場?這便是為何要參與專業培訓之故。以六月底的台中返鄉特派集訓為例,培訓講師群包括前台灣民報總編輯張正霖、獨立媒體工作者朱淑娟、資深導演王慧君、汐止文化網創辦人鄭維棕、網路媒體「眼球中央電視台」主播視網膜、環境資訊協會特約記者黃淑玲、凱斯整合行銷執行長盧俐靜,皆為媒體業界的一時之選。兩天的課程內容包括媒體識讀與寫作、從文史到文創、微電影拍攝實作、影音剪輯和粉絲頁經營管理、以及與范特喜微創文化合作的實作採訪。故公民記者不是一種職業,而是社會大眾對媒體授受與使用的自由權利。

▲返鄉特派員公民記者培訓活動。(圖/蔡宇傑提供/換日線Crossing)

對於棲居大都會工作的朋友,或許會有此質疑:我為什麼要「返鄉」了解家鄉的議題?除了務農還有什麼可做的?甚至,這樣很「土」耶!我是要走向國際的人呀,幹嘛把自己綁在鳥不生蛋的地方?

我們讀一下朱淑娟的新書《走一條人少的路》,內容描述從任職大報系走到獨立記者,如何在環保議題上發揮正向的影響力。以霄裡溪事件為例,霄裡溪為鳳山溪支流,從桃園縣龍潭鄉流經新竹縣新埔鎮,全長 16 公里,百年以來當地居民飲用、灌溉,然 2000 年後因友達、華映兩家光電業者陸續進駐,每日排放 3 萬多噸廢水到河川,破壞當地生態與居民生計,水中含有 17 種重金屬卻能通過放流水標準。後來在媒體不斷的揭露內幕,加上當地民眾意識抬頭提出陳情,兩家企業才在去年底完成廢水全回收零排放製程,使得廢水得以回收再利用,且減少每日用水量的四分之三,對環境生態、對企業成本效益及形象都有好處。

環保議題是世界公認的重要議題。1972 年起聯合國就發表「人類環境會議宣言」,乃至美國前副總統艾爾高爾(Al Gore)主演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Unconvenient Truth),足見環保議題不是只屬於地方,更是國家展現軟實力的重要標竿。相較於霄裡溪事件,不妨對照近期越南台塑破壞環境的事件。

▲圖/Beo Trai攝影/換日線Crossing

2016 年 3 月(台灣有媒體報導為 2016 年 4 月),越南媒體舉發台塑位於越南河靜省(Tỉnh Hà Tĩnh)的煉鋼廠排放工業廢水,造成越南沿岸四省魚蝦類大量暴斃,甚至造成潛水夫的死亡。這個議題造成越南人民的憤慨,不論在越南或台灣的越南人,都有上街遊行抗議台塑破壞環境的惡舉。

▲抗議民眾在河內環劍湖附近,向越南政府抗議台塑河靜鋼鐵(FHS)與中南部死魚事件有關。(圖/Beo Trai攝影/換日線Crossing)

然而,事件爆發的同時,越南台塑還有朱姓經理發表「選魚還是選工廠,兩者擇一」(chọn tôm cá hoặc nhà máy)的荒謬言論(朱姓經理發表的言論,越南文原版)。打著「Formosa」為名號的企業卻在國外喪盡顏面,難道我們不該為此汗顏嗎?為什麼不能像前駐法大使呂慶龍一樣風光呢?

故而,國際化與在地化,並非受限於地域所在,而是端看一個人是否有足夠的智識與視野,足以實踐自己對議題與理念的堅持。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想關注的議題。待在地方,擁有關心議題的國際化視野,也能讓霄裡溪成為地方轉型的成功案例;處於大都會,若不思關心社會與他人,僅僅擔心一己之生存與享樂,要具備國際視野,實在困難。公民記者的培訓能讓我們對身旁的人事物「有感」,而媒體識讀是我們與世界連結的重要窗口。再以在台灣的東南亞移民工為例,許多對該族群、甚至其母國的誤解、偏見,是否是因為我們自身媒體識讀的能力不足所致,讓自己戴上有色眼鏡而不自知?

在全球化的視野,人們對於家鄉的想像日益模糊,新住民的家鄉可以是台灣,也可以是越南、印尼、泰國......。而正如蘇軾〈定風波〉詞中描述:「此心安處是吾鄉」。又如王鼎鈞所說:「所有的故鄉都是從異鄉演變而來,故鄉是祖先流浪的最後一站。」我們不能選擇自己出生於何處,但可以選擇自己走向何方、終於何處。人生的風景可以很美麗,如果我們能以有情感地看待周遭的議題、族群,就會發現關懷世界其實不必費盡千辛萬苦,從看見家鄉、走進家鄉做起,就會有不一樣的深刻感受。

   關聯閱讀

聳動、置入、同溫層──「洗腦資訊」汪洋中,怎麼保持清醒?

在印尼,備受尊崇的「報導者」Fabri:「爺爺是大屠殺的受害者,所以我當記者找真相」

日文、法文擠破頭,東協語言資源少──從亞洲語文中心的揭牌,我們看到了什麼?

   作者簡介

蔡宇傑/歐趴哥哥的茶餘酒後

暱稱歐趴,越南新住民二代,茶藝師/品酒講師,教授越南文及社大茶酒品味課程。喜好「協調之美」,樂於探究事物的原理原則,期望透過飲料品味(茶、酒、咖啡)與越南事務成為跨領域&跨文化自由工作者,搭起台灣與東南亞的橋樑。保守、樸實而文筆尖銳的矛盾感起因於摩羯座的小宇宙世界。常透過舉辦茶會聆聽分享、學習處世,以及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女友?)。歡迎相邀來喝茶、委託授課與演講分享。(臉書請搜尋:蔡歐趴)

執行編輯:郭姿辰
核稿編輯:張翔一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換日線Crossing

加入 @setn 好友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