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台灣時間10日清晨各國又要等川普開胡新稅率。(圖/翻攝自川普臉書)
自2025年4月2日起,美國總統川普啟動所謂「對等關稅」政策,並於美東時間7月7日中午發(台灣時間8日凌晨)對發出14國發出關稅通知函,將於8月1日正式生效。其中最受矚目的南韓維持關稅不動為25%,日本則被課徵比4月多1%的關稅,泰國、柬埔寨與緬甸的稅率則高達 36% 至 40%。川普也再度社群平台Truth Social上表示,他將在周三上午(台灣10日清晨)公布對「至少七個國家」的關稅信件,下午還會公布更多。

▲川普於美東時間7日公佈的14國稅率將於8月1日實施。(圖/翻攝自富邦投顧報告)
不退讓? 川普可能的三種情境
川普的做法與過去半個世紀達成貿易協議的方式截然不同。以往通常是進行長時間、甚至耗時數年的仔細談判,以解決各國之間的複雜分歧。美聯社分析,川普這場政治與經濟豪賭,可能產生三種完全不同的結果,每一種都可能徹底改變國際局勢與川普的歷史定位。第一種結果:川普可能證明多數經濟學家錯了,關稅真的如他所說帶來了成長、第二種結果:川普可能再次在8月1日關稅實施日之前退縮,重演所謂「川普終將退縮」(TACO)現象、第三種結果:川普的關稅政策可能傷害經濟,反而衝擊到去年幫助他重返白宮的選民群體,同時也讓其他被關稅壓制的國家面臨財政困境。
民主黨籍奧勒岡州參議員懷登表示,川普的這些信件只是讓「關稅煉獄」再延長一個月,使美國經濟陷入停滯狀態,此時企業領袖、外國元首與消費者都無法理解川普對外貿易的真正策略。
在各國談判進度方面,日本核心訴求是希望汽車產業能豁免高關稅,以避免對其出口構成衝擊,然而川普仍不滿意日本的條件,尤其日本在農業更是鐵板一塊,可能因此多吃1%。南韓則面臨類似壓力,貿易部長呂漢久已表態考慮請求延長關稅暫停期,美、日、韓方至今尚未談妥,而總統李在明則公開強調將竭力減緩關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台灣可能難以比照越南,兵推關稅受衝擊產業一次看。(圖/翻攝自中信投顧報告)
去中化 台灣參考越南模式?
玉山投顧報告指出,值得關注的是越南模式。越南與美國在談判中達成協議,不僅將一般貨物的關稅由原先預告的46%大幅降至20%,針對轉口貨物則課徵40%的高稅率,以回應美方防堵「洗產地」的要求。作為交換,越南承諾全面對美商品零關稅開放市場。這份協議雖有助提升越南出口競爭力,但也引發中國不滿,認為越南成為美國圍堵中國的轉口渠道。
至於台灣,面對32%的潛在加徵稅率,政府選擇以「零關稅」作為談判起點,展現高度合作意願,並釋出可能增加對美採購及投資的訊號,包括液化天然氣、軍購與農工業產品。若台灣採取與越南類似的策略,不排除將對美國汽車等商品逐步調降關稅,例如目前對美汽車17%的進口稅率未來可能下調,讓美國車在台灣市場更具競爭力。

▲川普關稅稅率對台灣情境可能引發的台股變化。(圖/翻攝自中信投顧報告)
超越南 我國出口恐受重創
市場普遍預期,台美最終談成的關稅水準可能落在10%到25%之間。若最終落在10%,可視為台灣談判表現亮眼,成功爭取到相對優惠的條件;若落在15%到20%之間,代表談判雖無驚喜,但至少維持與主要競爭國的平衡,不致於削弱出口優勢;一旦稅率超過20%,台灣的出口競爭力勢必承壓;而若談判最終仍是32%的高稅率,則意味台灣雖付出不少代價,但實質獲得的讓利有限。
從這場談判可見,台灣不僅在關稅數字上與美國博弈,更必須在政治、能源、軍事及產業結構上進行戰略調整。接下來的幾周,台美談判如何落幕,將對台灣出口產業、物價與對外經貿戰略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