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很多人中招!研究揭「10種飲食地雷」 害人越吃越短命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吃太燙、太快、愛暴食,小心傷身。醫點名10種錯誤飲食習慣,恐增罹癌風險。(圖/PIXABAY)

▲吃太燙、太快、愛暴食,小心傷身。醫點名10種錯誤飲食習慣,恐增罹癌風險。(圖/PIXABAY)

現代人生活忙碌,為了節省時間,吃飯速度都很快,可能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分享「10種錯誤飲食習慣」,包括愛吃熱燙食物、暴飲暴食、常吃腌製食物、進食速度快等,長期下來恐默默縮短個人壽命,甚至增加罹癌機率。

黃軒提醒,火鍋、熱茶別急著喝,食物入口溫度控制在10°C到40°C之間,放涼再吃最安全。(圖/PIXABAY)

▲黃軒提醒,火鍋、熱茶別急著喝,食物入口溫度控制在10°C到40°C之間,放涼再吃最安全。(圖/PIXABAY)

常吃熱燙食物

黃軒在臉書粉專指出,根據《柳葉刀》(The Lancet)國際研究,每年全球有超過1100萬人因為吃錯而死亡。首先是「常吃熱燙食物」,研究證實,‌65℃以上熱飲會使食道癌風險暴增‌,高溫會反覆灼傷黏膜,如同皮膚燙傷結痂又撕裂,最終恐致癌。

而且火鍋湯底、現沖熱茶就算放涼5分鐘,中心溫度仍可能超過70℃‌,食物入口溫度控制在10°C到40°C之間,保護食道不讓傷害累積成癌。食用前建議用嘴唇輕碰食物測試溫度,若超過體溫(約37℃)需再等待,食物與飲料放涼、不燙口再吃最安全。

常吃醃製食物

香腸、臘肉、泡菜、鹹魚等雖然下飯,但含有亞硝酸鹽與大量鹽分。研究發現,每週吃4天以上的醃菜者,死於食道癌的風險高出45%,出血性中風風險也會升高。而醃製品中藏有亞硝酸鹽、高鈉,還可能形成致癌的N-亞硝基化合物。建議少碰香腸、臘肉、泡菜,多選新鮮天然食材。

暴飲暴食

許多人過節、加班、壓力大時,喜歡透過大吃大喝放鬆,但間歇性暴食,比長期高脂飲食,更容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建議每餐七分飽,有助於保護腸胃,才會延長壽命。

吃太快

吃飯速度過快,腦袋還沒來得及接收到「飽了」的訊號,容易出現攝取過多熱量的狀況。最新研究指出,每餐不到5分鐘的人,脂肪肝風險高出81%。用餐時間至少15到20分鐘,細嚼慢嚥有助於健康。

早餐沒吃

不吃早餐不只無法減肥,還會讓血糖不穩,增加肥胖、糖尿病與心臟病的風險。且‌空腹超過12小時,大腦會啟動「饑荒警報」‌,導致午餐時吸收熱量效率直接翻倍。

研究指出,不吃早餐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風險顯著上升。此外,早上9點後才吃早餐者,得到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更高出59%。建議早餐時間安排在7點到8點,讓生理節奏與代謝同步啟動。

吃太鹹

許多方便的外食高鹽、高油、高糖。尤其鹽吃太多,容易導致高血壓、腦中風和骨質疏鬆。建議每人每日攝鹽量不超過6克,特別要小心「隱形鹽」,包括醬油、醃製品、零食、即食麵等。

研究發現,過量糖攝取會增加心臟病、糖尿病風險,建議改喝無糖茶、水最安全。(圖/PIXABAY)

▲研究發現,過量糖攝取會增加心臟病、糖尿病風險,建議改喝無糖茶、水最安全。(圖/PIXABAY)

愛喝手搖飲

研究指出,甜的手搖飲料與45種疾病有關,包括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等。建議每日游離糖攝取量應少於25克(相當於一瓶低糖飲料),盡量選擇無糖茶、水。

一直吃隔夜菜

過夜變質食物裡,可能藏有黃麴毒素,這類毒素需280°C以上才能分解,一般烹調難以辦到。而且別以為切除發霉的部分就沒有問題,毒素早已「滲透」整塊食物。

太晚吃晚餐

吃得晚,身體來不及消化,熱量變成脂肪堆積。一項涵蓋日本7萬名中老年人的研究指出,晚餐不規律或過晚,腦出血風險提升44%。建議晚餐安排在6點至8點之間,不僅有助血管健康,也能提升睡眠品質。

一直不吃主食

許多人怕胖不敢吃飯,但研究發現,碳水化合物佔總熱量約53.7%時,體內長壽蛋白「Klotho」濃度最高,有助於延緩老化。建議均衡飲食,不能不吃主食,可以輪流吃白米、糙米、地瓜、燕麥。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直播中LIVE】【20250716】彩券開獎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