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程正邦報導

▲724罷團不畏風雨凱道集結催票,人數破10萬人。(資料照)
世界罕見:一次罷免24名立委,有如國會重整
台灣即將於7月26日展開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免投票,24位反對黨國民黨立法委員將接受選民檢驗。這場由公民團體發起、民進黨支持的罷免浪潮,被稱為「大罷免」,其規模與政治影響力均可能成為全球罕見的民主實踐案例。若罷免成功,不僅可能重塑立法院多數派格局,也可能成為日後民主制度模式參考。

▲大罷免已成台灣全民運動,圖為榮星花園罷免場。(圖/翻攝畫面)
這次罷免涵蓋台灣立法院113席中的24席,佔比超過20%。相當於一次性要求更迭全國立法機構中超過五分之一的議員,規模罕見。若通過,將觸發內部補選程序,賦予民進黨短期內重掌立法院的機會。

▲屏東苦行北上為大罷免!他沿路跪拜惹網淚。(圖/翻攝Threads)
罷免門檻設計與民意動員皆具歷史意義
此次罷免發起者与組織包括各大民間團體與綠營支持者,從今年初即展開連續連署活動,為達成投票門檻組織了龐大網絡動員 。
根據《公職人員選罷法》,罷免需要該選區超過25%選民投票且贊成票多於反對票方有效。要達此標準,一方面需高度民眾動員,另一方面須公正監票制度。此類制度設計在世界上並不普遍,特別是對多席次同步罷免而言,更具示範意義。

▲「#百工百業挺罷免」話題發燒,圖中為前法醫高大成。(資料照)
民主制度對抗中國威權壓力實例
此次罷免浪潮也被多國媒體形容為台灣民主對抗中國壓力的試金石。公民團體將此運動定調為「反共保台」運動,質疑國民黨立委「親中傾向、削弱國防預算」。
國際上部分智庫與媒體認為這場公投不只是國會席次爭奪,更是全球民主面對中國威權壓力時,展現全民抵抗意志的標誌 。

▲面臨罷免的藍委們拍畢業照反惡罷。(圖/記者楊士誼攝影)
全球民主史上罕見的民間主導制度轉型
若罷免成功達標,將依法律在三個月內補選。藍營可再推人角逐,但此階段民進黨可能暫時取得立法院控制權,使其原本被阻擋的國防與改革預算得以通過。此種制度設計在全球民主國家中極為少見,也因其公民主導的性質被視為制度轉型的典範。

▲聯電前董事長曹興誠認為,罷免是愛台與賣台對決。(圖/記者趙于瑩攝影)
這場罷免行動是台灣民主制度為全球示範民間主導制度轉型的試驗。不僅挑戰立法架構中的權力分配,也考驗全民不服從與守法之間的平衡。無論最終席次變動為何,其對民主程序的深遠意義與制度運作透明度,皆將成為他國借鏡的寶貴案例。
不過《衛報》採訪的分析師或政治人物都不敢預測結果。報導提到從未見過台灣如此分裂,「無論最終誰獲勝,都需要處理這個傷口。」

▲台灣立院鬥爭和大罷免投票,外媒高度關注。(圖/翻攝自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