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大罷免案失敗 彭博分析:北京恐質疑賴清德缺乏民意、國防政策將受阻

編譯鄭羽芳/綜合報導

7月26日,國民黨24名立委全數通過罷免投票的考驗,這項結果也引起各國媒體關注。《彭博》27日就分析指,罷免行動失利,不僅重挫民進黨重新掌控國會的決心,也可能更強化中國稱賴清德政策缺乏民意的論述。分析還指出,罷免案落敗將加深朝野對峙,使執政黨在推動內政及國防議案時面臨更多阻撓。

專家分析,中國可能會藉由此次結果質疑賴清德治台缺乏民意。(圖/翻攝自賴清德的X)

▲專家分析,中國可能會藉由此次結果質疑賴清德治台缺乏民意。(圖/翻攝自賴清德的X)

大罷免大失敗 北京恐宣稱賴缺民意

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東北亞資深分析師楊晧暐(William Yang)指出,中國可能會藉由此次結果質疑民進黨執政的正當性,並試圖以此說法抹黑賴清德的政策。楊晧暐指出,若能取的國會多數席次、推翻反對派的立法控制權,將有利民進黨推動其政策。民進黨現在可能需要做出妥協,以爭取反對派的支持。

罷免失利,中國可能更積極對台施壓

此外,罷免失利可能使中國更理直氣壯地對台灣施壓。北京當局一方面企圖邊緣化賴清德,另一方面則與主張強化兩岸交流的政黨保持聯繫。台中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張峻豪指出:「此次罷免投票的結果,或許會讓北京認為賴清德的反中立場已經遇到瓶頸。」

張峻豪分析,目前的情勢可能鼓勵中國進一步對台灣施加經濟壓力,同時為國民黨背書,使藍營得以增加兩岸交流頻率。根據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報導,罷免案結束隔天,中國國台辦隨即表示,投票結果反映民進黨的「政治操弄」未獲得大眾支持,並批評該黨「披著民主的外衣,搞威權主義」。

加強朝野溝通 否則將面臨嚴重對立

目前國會中,藍白兩黨仍以62席對上綠營的51席保持多數,持續握有對法案的否決權,並曾在會議中凍結台灣國造潛艦計畫的預算。民進黨認為這些機制正在拖累台灣的國防自主,隨著被罷免的威脅消失,國民黨或許更有信心挑戰未來的軍費撥款。

自2024年1月藍營勢力掌握多數席次以來,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聯手推動多項爭議提案,綠營支持者批評這些決策削弱行政權與民主制度。近期,國會再度否決由行政部門提出的七位大法官候選人,導致憲法法院僅剩八位大法官,無法達到正常運作所需的十人門檻。

反中論述受阻 民眾更在意民生議題

民進黨前秘書長林右昌26日在記者會上承認罷免失利,但也強調選舉結果是「民主價值的展現」,論述間弱化大罷免行動與政黨競爭的關聯。

林右昌28日在臉書表示,自己將承擔失敗的結果,昨天已當面向黨主席賴清德請辭。(圖/翻攝自林右昌臉書)

▲林右昌28日在臉書表示,自己將承擔失敗的結果,昨天已當面向黨主席賴清德請辭。(圖/翻攝自林右昌臉書)

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教授蘇子喬指出,罷免案訴求的「保護台灣免受中國與共產主義威脅」並未獲得普遍支持,民眾更在意經濟民生議題。張峻豪教授認為,此次結果也暴露出民進黨內部對失去國會多數席次的挫敗感,儘管綠營連續三年贏得總統大選,卻無法順利推動重要政策。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 

#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