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塑膠微粒侵入大腦!最新研究揭驚人真相 醫師警告:別再吃口香糖

生活中心/程正邦報導

最新研究首度在人類遺體中發現微塑膠穿透血腦屏障。 (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最新研究首度在人類遺體中發現微塑膠穿透血腦屏障。 (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塑膠微粒的健康威脅已從環保議題升級為公共衛生警訊。一項於2025年3月刊登在權威醫學期刊《Nature Medicine》的研究,首度在人類遺體中發現微塑膠(microplastics)與奈米塑膠(nanoplastics)竟可穿透血腦屏障,深入肝臟、腎臟,甚至累積於大腦組織,引發醫學界與民眾廣泛關注。

台灣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亦在臉書發文表示,這項研究徹底改變了他多年以來咀嚼口香糖的習慣。他指出:「這不再是環保議題,而是全民健康危機。」

該研究由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與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合作執行,針對患者死後組織進行高靈敏度質譜檢測,結果顯示微塑膠普遍存在於肝、腎、大腦等人體主要代謝與神經中樞器官。其中腦部檢體中最常檢出的塑膠類型為「聚乙烯(polyethylene)」,這種材料正是日常塑膠袋、保鮮膜與食品包裝的主要成分。

研究更發現,罹患阿茲海默症或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患者,其腦部塑膠微粒濃度普遍偏高。儘管目前尚無法直接證明塑膠與失智症之間有明確因果關係,但異物沉積於血管與免疫細胞間,恐引發慢性發炎反應與神經功能異常,已成國際學界密切關注焦點。

蔡明劼醫師指出,塑膠微粒來源遍及生活各角落,許多民眾日常習慣不經意地暴露在高風險環境之中。他列舉數項常見例子,包括:

飲用瓶裝水:多項研究顯示,瓶裝水中的微塑膠含量常高於自來水。
使用保麗龍與塑膠容器盛裝熱食:高溫釋出更多微粒。
咀嚼含合成膠基的口香糖:例如含「polyvinyl acetate」或「synthetic rubber」的產品。
穿著與清洗人造纖維衣物:會釋放微纖維進入環境與人體。
使用含塑膠微粒的化妝品或去角質產品。
居家灰塵堆積:部分灰塵即含塑膠顆粒與空氣懸浮粒子。

蔡醫師也指出,許多兒童產品、學童水壺與便當盒亦為塑膠製,呼籲家長注意替換材質,減少兒童暴露風險。

研究顯示,市售口香糖平均每公克會釋出約100個塑膠微粒。(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研究顯示,市售口香糖平均每公克會釋出約100個塑膠微粒。(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面對無所不在的塑膠風險,蔡明劼醫師呼籲大眾實踐「減塑生活7建議」:

1. 使用不鏽鋼或玻璃製餐具,避免塑膠與高溫接觸。
2. 減少使用保鮮膜、塑膠袋與一次性塑膠餐具。
3. 避免咀嚼含合成膠基的口香糖。
4. 慎選標示清楚、不含微塑膠的個人清潔用品。
5. 改裝濾水設備取代瓶裝水。
6. 選購天然纖維製的衣物與家用品。
7. 常打掃室內環境,減少灰塵與塑膠微粒累積。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委託澳洲紐卡索大學所做的分析報告指出,全球每人每週平均可能攝入約5公克塑膠,相當於一張信用卡大小。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也在報告中指出,微塑膠污染不僅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影響,亦對人類內分泌系統、免疫與神經系統構成潛在風險。

「我自己不再吃口香糖,家裡三個孩子的塑膠水壺也全數更換成不鏽鋼材質。」蔡明劼坦言,這項研究讓他深受震撼,也開始反思生活中那些看似無害的習慣。他呼籲:「讓我們從今天起,做出一點改變,不只是為自己,也是為下一代的健康著想。」

#祝你健康
推薦專題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