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KPMG發布《2025全球ESG風險調查》,指出逾八成企業未將永續風險有效納入經營策略,跨國企業面臨整合與韌性治理的重大挑戰,調查指75%企業無法串接永續與財務資料,影響決策效率。(示意圖/PIXABAY)
全球ESG浪潮推動產業轉型之際,企業真的準備好了嗎?根據KPMG最新發布的《2025全球ESG風險調查》,儘管愈來愈多金融機構投入永續發展,仍有高達八成受訪者未能將ESG風險有效整合進財務與經營策略之中。在全球政策與利害關係人標準日益嚴格的今天,企業若無法將永續轉型內建於核心決策架構,恐將錯失轉型良機,甚至面臨失單與資金斷鏈的風險。
該份調查橫跨19個國家、111家金融機構,深入剖析永續風險管理的實務現況與發展瓶頸。報告顯示,雖然超過三分之一機構已啟動氣候與自然風險的整合轉型,但多數仍停留於揭露階段,缺乏具備前瞻情境分析與財務關聯的風險識別系統,反映出從「合規」走向「韌性經營」之間,仍有明顯落差。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指出,企業對ESG風險治理的成熟度可概分為三種類型:
首先是一、「合規揭露、內部斷線型」。這類企業雖能應對揭露要求,卻無法即時評估風險事件對財務的實際影響。例如許多製造業者面對歐盟CBAM碳關稅已實施,仍無法完整盤查碳排資料,進而錯失歐洲市場的訂單機會。
第二類為「治理有架構、反應慢半拍型」,如部分半導體與科技業者已具備定期碳揭露與盤查能力,但卻未能將碳成本納入資本支出與市場佈局評估,造成策略決策失真。
真正領先的企業則屬於「風險轉化為商機型」,這些公司能將氣候變遷、地緣衝突等重大外部風險轉化為內部財務模型的一部分,建立ESG風險指標(KRI),並將其納入投資評估、供應商管理與預算規劃,從而提升企業整體營運的韌性與競爭力。
調查進一步指出,企業永續治理最大障礙在於「內部資料整合與新法規對應不足」兩大挑戰。高達75%企業表示無法將永續資料與財務系統有效串接,導致風險難以被量化、追蹤與回應;同時,60%企業對於歐盟等國新興規範如Omnibus、CSRD的應對機制不足,凸顯企業對風險框架制度化的需求日益迫切。
KPMG強調,企業需要從「揭露」邁向「整合」,而不是將ESG視為單一部門的KPI項目。報告指出,有效的ESG風險管理應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特別是財務、風控、採購、策略單位之間的資訊共享與即時應對能力,才能真正落實永續經營。
ESG風險治理並非放諸四海皆準的模板。KPMG指出,各區域間政策落差明顯加劇企業在全球策略整合上的不協調性。以歐洲為例,已有近四成的重要性機構(SIs)將貸放溫室氣體排放納入風險情境分析,並設定明確的風險承受限額(RAS);但在亞洲,多數金融機構仍停留在基本揭露層次,導致跨國集團在財務、供應鏈與人力配置上難以統一風險標準。
例如,當歐洲總部要求各地分支納入氣候風險預測模型時,若亞洲營運端尚未建立基礎資料平台或風險應對流程,則整體企業集團將面臨策略落差與執行分歧的問題,降低決策效率與資源配置精準度。
八成企業擬增加ESG預算 KPMG建議三大路徑建構風險韌性
在挑戰與壓力交織的環境下,報告指出,超過75%企業計畫增加永續預算與人力資源配置,顯示企業對強化ESG能力已有行動意願。
KPMG建議,企業可從三條策略路徑著手深化ESG風險治理:
1、建立具體風險辨識清單與情境模擬模組,強化預警能力;
2、整合跨部門資訊平台與資料共享制度,打通內部斷點;
3、將ESG風險評估結果納入年度預算與財務決策架構,讓風險具備資本邏輯與決策連結。
林泉興強調:「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不是最會揭露的,而是能將揭露轉為風險應變與商業決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