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一篇新研究發現,相較於飲食內容,人的進食時間才是影響長期體重變化的關鍵因素。(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肥胖議題多先討論飲食內容,但一篇新研究發現,相較於飲食內容,基準時點(baseline)的進食時間才是影響長期體重的關鍵因素。若一天中較早進食,能顯著減弱基因對肥胖的影響。具備高BMI多基因風險的參與者,每延後一小時進食時間,BMI增加約2.21,並在12年後的體重增加了約2.2%。
臉書粉專「生醫不科科」表示,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主導的一項新研究指出,進食時間在控制肥胖方面扮演關鍵角色,尤其對具有高遺傳風險的人特別重要。
該研究分析了西班牙6家診所、共1195位超重或肥胖成人的數據,這些參與者均加入了一項減重計畫。研究發現,若一天中較早進食,能顯著減弱基因對肥胖的影響。具備高BMI多基因風險分數的參與者,每延後一小時進食時間(即每日第一餐與最後一餐的平均時間點),BMI增加約2.21,並在12年後的體重增加了約2.2%。而這樣的趨勢在低或中等遺傳風險者中則未觀察到。
進食時間會影響新陳代謝、脂肪儲存 太晚吃飯容易肥胖
進食時間是一個與身體晝夜節律密切相關的因子,會影響新陳代謝、能量消耗與脂肪儲存等過程。當人晚餐時間太晚時,可能導致不良的代謝結果,包括肥胖。
比起飲食內容,幾點吃更是影響長期體重變化的關鍵
粉專「生醫不科科」表示,研究顯示,相較於飲食內容,基準時點(baseline)的進食時間才是影響長期體重變化的關鍵因素。即便考慮了總能量攝取、身體活動量、睡眠時間及營養素分布等混雜因子,晚吃與較高BMI之間的關聯依然顯著。
研究人員認為,早吃可能可以用來對抗遺傳性肥胖風險,並強調在肥胖的預防與治療中應納入「時間營養學」的觀念,也就是,讓飲食時間與生理時鐘保持一致。該研究強化了越來越多的證據:生活型態中可調整的因素,例如吃飯時間,對於體重管理具有深遠影響。
點擊收看【完整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tp8Jf16yr4
▼大胃王親曝:「吃不胖的真相」體內益生菌高於常人134倍!食量大會縮短壽命?!(影片來源YouTube-祝你健康頻道,若遭移除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