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黃珊珊質疑,既然連法源都有爭議,憑什麼關柯文哲一年?(圖/資料照)
台北地方法院日前再度開庭審理「京華城容積案」,牽涉前台北市長柯文哲是否違法圖利。前副市長黃珊珊今(7)日以證人身分出庭,會後質疑,《都市計畫法》第24條的適用尚未釐清,卻讓柯文哲遭到長達近12個月的羈押,引發司法與法律適用的正當性爭議。
黃珊珊批法源未明 質疑柯文哲被羈押不合理
庭訊結束後,黃珊珊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目前關鍵爭點之一是《都市計畫法》第24條是否可作為發放容積獎勵的依據,這點至今尚無定論,案件尚未確立違法事實,「既然連法源都有爭議,憑什麼關柯文哲一年?」
她進一步指出,案件涉及的法律適用尚未確定,卻提前對人身自由進行限制,恐怕讓社會對司法公信力產生質疑。
17位法官認定「罪嫌重大」 律師駁斥:不是法條釐清才羈押
針對黃珊珊的質疑,律師黃帝穎反駁指出,法院羈押與否的關鍵,在於「是否罪嫌重大」、「是否有逃亡或串證風險」,並非等待法律條文釐清才啟動。他強調,柯文哲羈押期間共經過至少4次抗告,高等法院的合議庭每次都由3位法官組成,共12名高院法官認定柯涉收賄圖利,罪嫌重大。再加上台北地院的重金庭3位法官及裁定羈押的2位法官,總計有17名法官一致認為柯符合羈押條件。
黃帝穎也指出,監察院早已針對京華城案發文糾正前市府違法核發高達840%容積獎勵,整起案件早已進入實質審理,並非單純的法條爭論。他認為黃珊珊的說法恐造成誤導,模糊了司法判斷的基準。
逃亡海外的關鍵人物「橘子」未歸案
另一名不具名律師則透露,導致柯文哲羈押時間拉長的真正因素,是案中關鍵人證「橘子」目前仍在海外,尚未落網。此人一旦返國,極可能牽動整體案情發展與相關供詞比對,因此檢方有充分理由擔憂串證風險。
該律師強調,檢方針對其他涉案人士的羈押時間也已超過4個月,顯示案件證據完整、掌握度高。若僅以「法律條文未定」或「政治打壓」作為質疑羈押的理由,反而會模糊司法審理焦點,對審判體系與法官判斷造成不必要壓力。
案件仍持續發展 法律與政治角力引關注
京華城案牽涉層面廣泛,從《都市計畫法》的法源爭議、容積獎勵合法性,到羈押是否具正當程序,皆成為政治與法律高度交叉的爭論焦點。隨著「橘子」未歸案、法院審理尚未落幕,此案恐仍將持續牽動司法、政壇與輿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