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提到糖尿病,人最先想到就是血糖太高,所以開始每天量血糖而感到焦慮。(圖/Pixabay)提到糖尿病,人最先想到就是血糖太高,但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研究指出,糖尿病的源頭並不只是在血液中,而是發生在大腦。當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失控時,情緒、食慾、壓力反應、記憶力,通通會被牽動,最後才讓血糖失控。「若能規律作息、管理壓力、養好腸道、適量運動,就能修復大腦與代謝系統,進而預防糖尿病。」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一篇今年7月刊登於《國際分子科學期刊》的研究發現,在前糖尿病階段,大腦就開始變調。多巴胺和血清素變少,人會覺得怎麼吃都不滿足,情緒也容易低落。此外,正腎上腺素過度活化,遇到壓力時身體就拚命把糖分釋放出來,血糖跟著飆高。GABA雖然一開始還會補一補,但很快也會失衡;麩胺酸(glutamate)太多,更可能傷到腦細胞和胰島細胞,造成發炎和記憶力下降。
關鍵不是只有飲食 而是要從大腦開始調整
張家銘表示,多巴胺不足時,人別急著用零食填補快感。他建議如下的方式:
1. 散步、聽音樂、跟朋友聊天、完成一件小任務,這些都能自然讓大腦分泌多巴胺。當大腦得到健康的獎賞,就不會老是想靠甜食來提神。
2. 血清素和陽光、睡眠很有關。每天出門曬10分鐘的太陽,晚上固定時間上床,可以幫助血清素回穩,心情會安定,食慾也更容易被控制。
3. 壓力是正腎上腺素的加速器,壓力大的人血糖會忽高忽低。深呼吸、冥想、泡澡、靜靜地喝杯茶,都能讓交感神經放鬆。
4. GABA是讓身體靜下來的訊號。多吃一點發酵食物,像優格、泡菜、納豆,再搭配慢呼吸或靜坐,腸道菌群和大腦的連線就能幫助GABA分泌,胰島細胞也會比較穩定。
5. 為了減少麩胺酸,人應少碰加工食品和含糖飲料。民眾應多食用深色蔬菜、莓果、綠茶等抗氧化食物,能減少大腦和胰島細胞受到的「毒性壓力」。
新研究:糖尿病應該要從腦說起
張家銘表示,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往往在血糖指數異常之前就出現了。這意味著若能在生活中早點行動,就能預防糖尿病。他建議,若能做到規律作息、管理壓力、養好腸道、適量運動,就能修復大腦與代謝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