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外資麥格理喊話,鴻海伺服器業務有機會承攬Stargate計畫,每年可望分食高達870億美元訂單,潛在商機上看新台幣2.8兆元。麥格理直接調高鴻海目標價至300元,維持「優於大盤」評等,推算未來12個月總報酬率高達51.4%,並且預估鴻海2025至2027年營收從8.36兆元一路成長至13.4兆元,EPS挑戰22.9元,逐步打開長線獲利空間。(圖/)
全球AI基礎建設競賽正如火如荼展開,鴻海精密(2317)被外資麥格理點名,極可能成為「主權AI」專案最大贏家。最新研究報告更直指:鴻海與東元電機、軟銀的策略結盟,不僅能大幅縮短資料中心建置時程,還將讓鴻海從代工廠蛻變為「AI系統整合關鍵供應商」。
麥格理因此罕見調升目標價至新台幣300元,推算一年內投資報酬率上看51%。然而,這背後不僅是AI伺服器的熱潮,更牽動全球雲端巨頭數千億美元的資本支出。問題來了:鴻海真的能吃下高達 870億美元/年的AI伺服器大餅嗎?與東元、軟銀的聯手,又會如何改寫全球資料中心版圖?
麥格理最新報告指出,鴻海精密(2317)與東元電機、軟銀(Softbank)策略合作,將大幅提升承攬「主權AI」專案的機率,未來透過模組化資料中心解決方案(涵蓋伺服器機櫃、電力與基礎設施系統),可望帶動長線營收與獲利進一步爆發。麥格理研究直接調升鴻海目標價至新台幣300元,維持「優於大盤」評等,推算未來12個月總報酬率高達51.4%。
與東元、軟銀結盟 直攻主權AI商機
麥格理點名,鴻海與東元換股合作,將結合自身硬體與東元在電力系統的經驗,參考Google資料中心專案模式,可縮短資料中心從建置到啟用的時程,進一步強化鴻海在系統整合的附加價值。
此外,鴻海出售美國俄亥俄州工廠,實際上是為了與軟銀合資 AI 伺服器業務。由於軟銀是「Stargate」計畫的關鍵推手之一,外資認為鴻海極有機會成為主力伺服器供應商。
市場規模推估:每年高達870億美元
Stargate 美國集團已宣布,未來四年將投資5,000億美元建置最多20座超大規模資料中心。
在樂觀情境下,鴻海可望分食70%的伺服器訂單,相當於每年870億美元(約新台幣2.8兆元)的潛在商機。
在基準情境下,東元估算鴻海約能取得總成本的40%,每年也有約500億美元(約新台幣1.6兆元)的市場。
換算出貨量,年需求介於1.7萬至3萬套機櫃,已被納入麥格理對鴻海2026-2027年的獲利預估。
營收動能:雲端撐起AI伺服器爆發
在8月營收數據中,鴻海雲端業務月增動能良好,抵銷iPhone相關業務下滑。第三季AI伺服器機櫃出貨量維持季增300%的指引,9月營收表現預料將更強。
財務預估如下:
2025年營收8.36兆元,年增21.9%。
2026年營收達11.57兆元,年增38.4%。
2027年持續成長至13.4兆元。
EPS分別為2025年14.7元、2026年19.8元、2027年22.9元。
毛利率雖維持在約6%,但受惠於伺服器附加價值,營業利益率逐步穩定在3.1%。
外資調高目標價至300元
麥格理表示,鴻海在AI伺服器ASP(平均銷售單價)上升趨勢中財務結構具優勢,足以承受ODM業者所需的高營運資金壓力。考量「主權AI」能見度提升與長期伺服器價值鏈地位,將目標價自270元上調至300元,評價基準為2026年預估本益比15倍。
風險仍存:需求與供應鏈挑戰
不過外資也提醒三大風險:
1、AI伺服器(如GB200/300)需求若低於預期。
2、產能或供應鏈瓶頸導致放量速度不如預期。
3、全球產能分散布局可能推升費用。
但在全球雲端巨頭資本支出持續擴張下,鴻海的全球據點與產業鏈整合,仍被視為核心優勢。
全球AI伺服器競逐 鴻海地位逐步明朗
根據統計,微軟、亞馬遜、Google、Meta等美國科技巨頭,2025年資本支出規模皆在600億至1,000億美元之譜,且均導入AI伺服器大幅擴充資料中心。鴻海不僅是蘋果供應鏈核心,也逐步成為AI伺服器市場的重要玩家,與廣達、緯穎等台廠形成多角競爭格局。
外資強調,隨著「主權AI」成為各國戰略級基礎建設,鴻海從代工製造邁向系統整合的角色將更顯突出,未來3年成長動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