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唐家興報導
忠臣周亞夫因太過正直,激怒了皇帝,落得悲慘的下場!(影視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西元前143年,漢景帝劉啟在未央宮設宴,邀請丞相周亞夫共進晚餐。然而當佳餚美酒上桌後,卻少了一雙筷子,這看似小事,卻成了考驗忠臣的試金石。宴畢,漢景帝語出驚人:「此人留不得。」這一言,揭示了忠臣與皇權間的微妙張力,也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權臣試探事件。
三月平定七國叛亂
漢景帝即位之初,朝廷仍不穩定。吳、楚、趙等七國諸侯兵力雄厚,割據成勢,威脅中央政權。尤以吳王劉濞最為強悍,因為漢景帝還是皇太子時,因下棋爭執的細故,用棋盤打死了吳王的太子劉賢,舊怨難解。為鞏固皇權,漢景帝聽從晁錯建議,決心削弱諸侯。
此時,周亞夫被召入宮,肩負鎮壓叛亂重任。他率兵十萬,步步為營,先封鎖七國糧道,再調整軍力,最終以計取勝,三月內成功平息七國之亂。叛軍首領劉濞被斬,餘部自裁謝罪。周亞夫因此被封太尉,加賜綛侯舊封,位列群臣之首。
然而,當周亞夫站在權力巔峰,忽然想起當年女相士許負斷語,不禁怔然,那一語中的「三年封侯,八年為相。」在今日,已無可辯駁地成了現實。
周亞夫三月內成功平息七國之亂。(圖/翻攝自百度百科)女相士許負的預言
原來,周亞夫曾受一名女相士許負占卜。許負曾言:「三年封侯,八年為相,九年之後,大人恐將因飢餓而終。」周亞夫聽後旋即放聲笑了起來,心想三年封侯、八年為相,既已權勢滔天,怎會飢餓而死?於是也沒當一回事;然而,現實卻照著許負的預言在走,周亞夫果然封侯為相,但卻也為日後的命運埋下伏筆。
忠直犯禁忌,觸怒皇帝
西元前152年,景帝想廢長子劉榮,另立王皇后所出的劉徹。王皇后年輕貌美,背後還有長公主和竇太后相助,世人皆知,景帝之意雖未明說,但早已顯露無遺。身為宰相的周亞夫,對廢立太子的奏章直言反對:「非禮也。」這句話直接挑戰皇帝意圖,徹底刺痛了漢景帝心中微妙的權力平衡。隨後,對王皇后兄長王信封侯之事亦提出反對意見,直言:「天下如何服從?」他的忠直,讓皇帝覺得難以容忍。
筷子局:宴席中的隱喻
不久,漢景帝讓御廚做了幾個硬菜,單獨宴請周亞夫,吃飯只是藉口,實際上是想試探他。菜都上齊之後,周亞夫非常納悶,因為皇帝沒給他筷子;然而,周亞夫不知道的是,漢景帝故意不給筷子,是為了試探他是否變得圓滑世故。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不如景帝的期待;周亞夫讓一旁的太監拿一雙筷子來,否則沒法吃飯。令他意外的是,皇帝卻不同意,還半笑不笑地說:「這麼一桌子菜,你還不滿意嗎?」周亞夫差點憋出內傷,卻又不能反駁,只能跪在地上磕頭謝恩,等到皇帝讓他平身後,他飯也不吃了,直接扭頭就走,漢景帝望著周亞夫遠去的背影感慨道:「此人留不得。」這場宴席,實質上是忠臣命運的轉折點。
忠臣折翼:周亞夫絕食而亡
宴後不久,漢景帝決定不用周亞夫,也不能留著他。畢竟他在軍隊的威望太高了,所以找了個理由(周亞夫兒子買了五百甲盾,準備在今後周亞夫葬禮上用,卻被冠上儲兵謀反的罪名),把他下獄。周亞夫因子嗣行動被誤解,遭廷尉審訊,憤而絕食,五日後逝世,享年六十一。他沒有留下遺言,亦未見親人最後一面。周亞夫以沉默回應羞辱,用死亡結束命運的審判。雖然他的忠骨被掩埋,但忠臣之志,卻永留史冊。
周亞夫在牢裡憤而絕食,五日後逝世,享年六十一。(影視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結語
周亞夫的一生,是忠臣與皇權間微妙博弈的縮影。他既是平亂功臣,也是直言敢諫的丞相。他的死,揭示了在帝王體制下,忠直與變通的殘酷抉擇,也提醒後世:真正的忠臣,不僅以才智輔佐國政,更以信念守護禮法與正義,即便代價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