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吃泡菜能護腦?研究證實能降發炎、強化免疫 「護腦3關鍵」曝光

生活中心/程正邦報導

研究證實,泡菜還有益生菌,有穩定情緒、改善睡眠的作用。(圖/翻攝自pixabay)
研究證實,泡菜還有益生菌,有穩定情緒、改善睡眠的作用。(圖/翻攝自pixabay)

現代醫學日益證實,腸道遠非單純的消化器官,它與大腦透過一條關鍵的「腸腦軸(Gut-Brain Axis)」緊密聯繫,被醫學界譽為人體的「第二大腦」。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指出,顧好腸道健康,不僅能強化免疫系統,更有助於穩定情緒與提升大腦功能,而發酵食物正是這條健康高速公路上的得力「神隊友」。

科學實證:發酵食物改變菌相、降低發炎指標

劉博仁醫師在其臉書專頁發文中強調,發酵食品富含益生菌和有益的代謝產物,對於調整腸道菌群具有關鍵作用。他引述臨床試驗發現:連續六週每日攝取發酵食品的受試者,其腸道菌種的顯著多樣性增加,且體內的發炎指標有所下降。這項發現強烈支持了發酵食物在建立良好菌群環境、提升身心狀態方面的效益。

此外,最新的醫學研究,如一篇2025年的綜述論文,亦證實腸道菌群與情緒障礙(如焦慮、憂鬱)及睡眠品質有密切的交互作用,突顯了腸道健康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力。

劉博仁醫師指出,「發酵食物」是保健神隊友,有助降發炎穩定免疫。(圖/翻攝自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臉書)
劉博仁醫師指出,「發酵食物」是保健神隊友,有助降發炎穩定免疫。(圖/翻攝自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臉書)

「護腦」三大機制曝光:血清素、短鏈脂肪酸是關鍵

發酵食物能成為護衛大腦與免疫系統的關鍵,主要透過以下三個核心機制:

1.  提升菌相多樣性與彈性:儘管發酵菌在腸道停留時間不長,但它們能有效增強原生菌群的種類和數量,讓腸道菌相更具彈性,應對環境變化。
2.  產出有益代謝物:腸道菌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如乳酸、短鏈脂肪酸(SCFA)、小分子胜肽等代謝物。SCFA能穩定免疫反應,並協助修復腸黏膜,減少「腸漏」造成的慢性低度發炎,進而降低憂鬱與焦慮的風險。
3.  提高營養吸收率:發酵過程能預先分解食物中的大分子,提高維生素B群、多酚及礦物質的吸收效率,如味噌和天貝即為代表。

劉博仁醫師指出,約90%的「快樂荷爾蒙」血清素是在腸道中合成的,而某些益生菌能提升血清素與GABA的濃度,間接達成穩定情緒、改善睡眠的功效。

優格、優酪乳也是醫生推薦的好菌食品,但要小心糖分過量。(示意圖/PIXABAY)
優格、優酪乳也是醫生推薦的好菌食品,但要小心糖分過量。(示意圖/PIXABAY)

多樣化攝取是王道:泡菜、優格、納豆擇優選

常見的發酵食品涵蓋廣泛,例如:優格、克菲爾(Kefir)、味噌、納豆、天貝、泡菜、酸菜、康普茶(Kombucha)等。這些食物各有優勢,例如泡菜主要富含乳酸菌,而味噌與天貝則含有豐富的真菌代謝產物,對免疫功能有所助益。

劉博仁醫師建議,發酵食物每日攝取量以1至2份為宜,例如一杯無糖優格或一小碗泡菜即可。更重要的是,應搭配高纖蔬果、豆類、全穀食物一同食用,這些「益生元」能成為腸內好菌的食物,達到長期維持腸道穩定的效果。

不過,他也提醒民眾並非「越多越好」,應注意以下風險:

高鹽高糖陷阱:泡菜、味噌等醃漬物含鹽量較高,過量恐影響血壓;市售優格、康普茶常添加大量糖分,可能造成血糖波動。
衛生與敏感:自製發酵品需注意環境衛生,避免孳生霉菌。免疫力低下者、孕婦或對組胺敏感者,應盡量避免攝取未經殺菌或過度發酵的產品。

選購時應謹守「來源可靠、低鹽低糖」的原則,且開封後應冷藏並盡快食用,避免長期食用單一種類,以維持腸道菌群的豐富多樣性。

#劉博仁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