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醫師黃軒表示,最新研究發現,真正的黃金期不在青春,而在中年。(示意圖/PIXABAY)很多中年人常哀嘆腦力不如過去,但醫師黃軒表示,最新研究發現,真正的黃金期不在青春,而在中年。一項橫跨不同年齡層的大型研究,在分析了人類16項心理與認知特質,包括情緒智力、記憶力、責任心、金融判斷等,結果發現,人生整體的心理功能曲線「在 55~60歲之間達到最高點。」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其臉書表示,澳洲西澳大學做了一個橫跨不同年齡層的大型研究,分析了人類 16 項心理與認知特質,包括情緒智力、道德推理、記憶力、開放性、責任心、甚至金融判斷。結果發現,人生整體的心理功能曲線「在 55~60 歲之間達到最高點。」
他表示,年輕時人學得快、反應快,但中年讓人看得深、想得透、判得準,這是一種智慧與經驗交錯後,才有的成熟力量。
年齡不是退化,而是重整
黃軒表示,很多人害怕「老」,因為擔心腦袋會鈍。但事實上,大腦並不是一路滑坡,而是像山巒,有數個「高峰」。英國研究使用超過 2,900 種血漿蛋白質進行分析,並在約4,696位受試者中比對其腦齡差異。研究發現,這些蛋白質的濃度變化呈「波動性」走向,且在 57、70、78 歲 三個年齡點、出現顯著變化高峰。
那些變化,不只是老化的信號,而是「再調整」的機會,讓人以新的方式理解世界。人放下了年少時的衝動,換來更穩定的情緒、更柔軟的思考。
不同的「聰明」 有不同的年齡
黃軒表示,青春的聰明叫「速度」,即反應快、記憶好。中年的聰明叫「策略」,知道該花腦在哪裡。老年的聰明叫「洞察」——看透事物的輕重緩急。
研究顯示,18歲時的反應力最強;35歲時的開放心智最高; 40歲時的情緒智力開始領先;55歲後的道德推理與責任心達到高峰;70、80 歲更能放下執念,看淡偏見。
為何55歲最有「腦勁」,黃軒表示,因為此時,不再被速度綁架,卻懂得用經驗節省能量。不再為輸贏焦慮,而是懂得看長遠的局。人的大腦在多年的人際、挫折、學習中,訓練出一套高效運作的「心理系統」。
他表示,這也解釋了為何世界各地的企業領導者、科學家、政治家,多半集中在50~60歲這個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