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40歲洪姓女子2日駕駛特斯拉行經新竹市竹光路時,撞上穿越道路的80歲吳姓老翁、75歲林姓婦人夫妻,2人送醫不治。警消表示,洪姓女駕駛酒測值高達0.87mg/L,將依公共危險等罪嫌送辦。醫師沈政男說,這事情給什麼啟示?嚴懲酒駕?繼續修法?酒駕造成死亡已經逐年降低了,這事情告訴我們,行人死亡主要就是老年行人死亡,要降低行人死亡必須從老年族群著手!
吳姓老夫妻穿越馬路時,遭特斯拉撞擊。(圖/翻攝畫面)沈政男表示,「行人地獄就是高齡地獄」,老夫婦兩人牽手過馬路,他們牽手大半輩子,結局卻是一起被車子撞死。這事情給什麼啟示?嚴懲酒駕?繼續修法?酒駕造成死亡已經逐年降低了,這事情告訴我們,行人死亡主要就是老年行人死亡,要降低行人死亡必須從老年族群著手!
沈政男提到,老夫婦為什麼沒有走斑馬線?旁邊七十公尺遠就有,但,走習慣了,就從住家巷子口走出來,直接穿越馬路最快,而且人老了走路慢,路程能省則省。他們要去哪裡?為什麼沒有人陪伴他們?他們的交通安全有人幫忙注意嗎?
吳妻挽著丈夫的手過馬路,竟成最後畫面。(圖/翻攝畫面)他貼出一張圖指出,這是今年一到七月,全國行人死亡統計,你可以看到跟去年同期差不多,而七成五都是老年行人。不是弄什麼「行人地獄」因應措施,把路口都裝設了行人安全裝置,如火如荼,然後派很多警察守在大馬路口嗎?為什麼行人死亡人數沒有下降?因為:沒有對症下藥!
沈政男貼出一張圖指出,這是今年一到七月,全國行人死亡統計。(圖/翻識字沈政男臉書)沈政男提到,看到酒駕造成死亡,就說要嚴懲酒駕,其實,應該分析,酒駕死亡的受害者資料,看看到底是哪個族群,然後從受害者這端也做預防,才能繼續減少酒駕死亡。行人死亡分成路口與非路口,比例各約一半,比如新聞中這起就是非路口事故,因此你在那邊派警察顧路口半天,根本沒用。行政措施,必須以證據與數據為依據,而不是看到什麼就做什麼。比如高齡駕照重考,明年要降到七十歲,試問,證據與數據的根據何在?這樣的改變,能改善哪一項交通數據?
沈政男也說,確實,整體交通死亡數據下降,這應該是「行人死亡」的外部效益,也就是路口增加了管制措施,使得機車死亡數目明顯降低了。「這一點,有人發現嗎?我是最早指出來」。問題是,高齡行人死亡沒有下降,因此整體行人死亡數目也不會下降。要降低高齡行人死亡,不是在路口多管制,而是要進到老人家家裡幫忙看看,他們外出的交通方式為何?有沒有危險?有沒有人幫忙他們注意危險狀況?
沈政男孩說,去年三峽那起老先生開車撞死數名學生的慘劇,竟然認定是蓄意殺人!然後因為老先生已經過世,死無對證,就這樣結案了。如果是這樣,為什麼因應措施是降低高齡換照年齡?那起事件,就是百分百的高齡駕駛意外,最常見是誤踩油門,而不是其他。看事情,要根據證據與數據,而不是看到什麼就說什麼。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
未成年請勿飲酒,飲酒過量,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