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麵包中恐有2A級致癌物 「這零食」含量比它多1000倍

生活中心/倪譽瑋報導

洋芋片中含有高油、高鹽、丙烯醯胺等對人體負擔較大的成分,不應太常吃。(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洋芋片中含有高油、高鹽、丙烯醯胺等對人體負擔較大的成分,不應太常吃。(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避免吃烤焦麵包!張適恆醫師曾分享,美國研究指出,麵包經過高溫烘烤,可能產生2A級可能致癌物的「丙烯醯胺」,長期大量暴露恐讓罹癌風險上升;而麵包每公斤丙烯醯胺含量約20微克、洋芋片則是每公斤超過3000微克,偶爾嚐嚐沒問題,但建議平時挑選對人體負擔少的吃。

麵包高溫烘烤恐生致癌物「丙烯醯胺」 長期大量暴露有風險

今(2025)年初張適恆拍片分享,2024年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綜合分析17個可信度較高的前瞻性文獻,發現麵包等烘焙食品在高溫加熱過程中,會產生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2A級可能致癌物的「丙烯醯胺」,烤得越久、溫度越高,丙烯醯胺產生量越多。

不過沒必要為此擔心,上述分析也發現,麵包攝取量特別多的人,癌症發生率、死亡率並未明顯增加。2A級可能致癌物「長期且大量暴露」對人體才有風險,2023年土耳其的一項研究顯示,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患者每日攝取的丙烯醯胺量,多落在20至40微克之間,但沒有明確點出「連續攝取多久」才會罹癌。

每公斤洋芋片丙烯醯胺「約麵包1000倍」 需留意高溫油炸

張適恆提出,以一顆正常細胞轉變成癌細胞,大約需花10到20年來看,平均每天20微克丙烯醯胺,持續攝取10至20年後,才可能面臨癌症風險;但他強調,上述結論是混合研究結果與個人判斷所得,每日攝取丙烯醯胺不一定就會罹癌,但可以吃考慮對人體負擔少的食物。

張適恆也說明常見食物中丙烯醯胺含量,每公斤的咖啡粉約有400到600微克、每公斤薯條有超過1000微克、每公斤洋芋片更是超過3000微克。而一般麵包丙烯醯胺含量是每公斤20到80微克(不含烤焦),相當於每天要吃一公斤麵包,才可能達到有風險的丙烯醯胺攝取量,因此不必特別擔憂吃麵包會罹癌,要注意的反而是油炸類食物。

食用麵包建議:選添加少、避免烤焦、避吃加工配料

不過,歐美研究主要是討論成分單純的麵包,如法國長棍式麵包、德國酸麵包與黑麥麵包;張適恆提出,台灣常見的肉鬆美奶滋、巧克力或奶油田螺麵包,「我個人覺得,成分較接近蛋糕」,除了丙烯醯胺,還包括高糖、高油、高鈉的問題。

張適恆指出,部分台式麵包添加了大量糖分、不健康的Omega-6植物油、鹽、人工香料與防腐劑,偶爾吃沒問題,但長期食用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肥胖風險;平時吃麵包可挑選添加物少的,也建議避免烤焦讓丙烯醯胺含量上升。

資料來源:張適恆醫師

#麵包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