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筑/綜合報導
可樂又被稱為「快樂水」,許多人心情低落或壓力大時都會想來瓶冰可樂,但基因權威醫師張家銘指出:「這個快樂來得快,掉得也快!」長時間有這習慣,對大腦和身體會造成負面影響。(示意圖/記者張雅筑攝)已有139年歷史的可口可樂公司,根據官方數據顯示,可樂全球每年銷售約18億箱,換算下來一年大概賣出432億的驚人銷量。如此龐大的數字,足以解釋為何可口可樂的品牌價值與影響力,為什麼能長期穩居世界前列。可樂又被稱為「快樂水」,但它真的能帶給人們正面情緒嗎?基因權威張家銘醫師一針見血指出,那恐怕不是快樂水,而是情緒的「債」,「它可能帶給大腦瞬間的愉悅,但會換來更深的黑!」
美國喬治亞州一名藥師潘伯頓(John Pemberton)在1886年時調製出一種以可樂葉和可卡因為主要成分的藥水,主要是治療頭痛、緩解疲勞和提神,後來潘伯頓將藥水加入碳酸水,發現混合後口感更加,於是就將這提神飲料在藥局販售,那時的名字為「Pemberton's French Wine Coca」。後來因美國的禁酒法令,同年潘伯頓將酒精成分從飲料中去除,並與合夥人羅賓森(Frank Robinson)重新將它命名為「Coca-Cola(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擁有139年的悠久歷史,最初只是由一位藥劑師所創製的簡單飲品,然而,經過不斷的創新與發展,它逐步演變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品牌之一,並在全球市場中穩居領先地位。(示意圖/資料照)會取名「Coca-Cola(可口可樂)」,第一個原因是,潘伯頓覺得,這名字得符合讓客人喝起來的感覺,那就是不僅喝起來令人覺得快樂,連名字聽起來都要讓人覺得很愉悅。第二個則是,合夥人羅賓森認為,兩個大寫字母「C」不僅能讓品牌名稱在廣告中更加突出,讀起來也更加押韻和悅耳,同時還能清晰地指示出產品的主要成分。上述兩大原因,就是風靡全球得飲料「Coca-Cola(可口可樂)」命名緣由。
但起初可口可樂的銷量並不好,後來得以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飲料品牌之一,重要推手分別為坎德勒(Asa Candler)和伍德羅夫(Robert Woodruff)。坎德勒在當時以2300美元取得可口可樂的全部配方與銷售權,並在1892年成立了現在大家熟知的可口可樂股份有限公司,爾後,他們發揮行銷策略打造出可口可樂品牌定位,那就是可療癒身心、喝了會快樂且又具有提神效果的飲料,同時利用大量贈送明信片、時鐘和月曆等廣告方式打開可口可樂的知名度,讓更多人認識這品牌和飲料。
根據官方數據,可口可樂每年在全球銷售約18億箱,這相當於每年約432億瓶的驚人數字。這些數字不僅顯示出可口可樂在全球範圍內的強大需求,也反映了其無可匹敵的市場影響力。(示意圖/記者張雅筑攝)從一個小型藥劑師的創意飲品發展成為全球最知名的品牌之一,可口可樂現今在全球市場的地位,堪稱飲料界的不倒金牌,全球碳酸飲料市場中,約有一半來自可口可樂品牌。
可樂在全球許多國家的大小商場幾乎都可買到,甚至它還被封為「快樂水」,但因為高糖高熱量,所以又被稱為「肥宅快樂水」。可以觀察到,不少人在情緒低落和焦慮時會特別想喝甜的,甚至有許多工作壓力大的民眾會把冰可樂當作解壓的「快樂水」,但這樣真的對身體無害嗎?真的可以讓情緒變好、變快樂嗎?
時常用科學和醫學角度撰寫衛教文的台北榮總基因醫師張家銘,他表示,可樂帶來汽泡的衝擊感和糖的甜膩,確實會讓人感到被安慰,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把可樂叫做「快樂水」的原因,「它不只是飲料,而是一種暫時逃離情緒泥沼的手段。」
知名醫師張家銘表示,可樂含有高濃度的精緻糖,快速進入血液後,會刺激大腦的獎賞中樞,也就是讓人感受到動力、期待與愉悅的多巴胺系統。糖讓多巴胺快速上升,人們就會覺得「爽快」、「有點被治癒的感覺」,但這個快樂來得快,掉得也快!最糟的是,大腦會習慣這種高強度刺激,未來就得更多的糖、更強的刺激,才能換得同樣的感覺。(資料照/記者張雅筑攝)張家銘醫師指出,從神經科學角度來看,可樂的「快樂水」稱號並非空穴來風,因為它含有高濃度的精緻糖,快速進入血液後,會刺激大腦的獎賞中樞,也就是讓人感受到動力、期待與愉悅的多巴胺系統。張家銘進一步解釋道,糖讓多巴胺快速上升,人們就會覺得「爽快」、「有點被治癒的感覺」。但醫師也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個快樂來得快,掉得也快!最糟的是,大腦會習慣這種高強度刺激,下一次就要更多的糖、更強的刺激,才能換得同樣的感覺。」
「大腦的獎賞系統,其實會『被訓壞』!」張家銘醫師表示,許多研究證實,過量攝取高糖食物會讓大腦的獎賞回饋系統產生「去敏感化」現象。簡單來說,原本讓你快樂的事,不再有感覺了。就像是有些人明明生活看起來沒什麼大問題,但總是提不起勁、什麼事都覺得無聊,那可能不是他們懶,而是他們的大腦「快樂開關」卡住了。
張家銘醫師指出,過量攝取高糖食物會讓大腦的獎賞回饋系統產生「去敏感化」現象,像是有些人明明生活看起來沒什麼大問題,但總是提不起勁、什麼事都覺得無聊,那可能不是他們懶,而是他們的大腦「快樂開關」卡住了。(資料照/記者張雅筑攝)醫師直言,若越常用糖、炸物、甜食來尋求安慰,越可能讓大腦習慣這種「快感來得快」的刺激型回饋,但反而失去了對生活中那些比較慢、比較平穩的快樂的感受能力。例如:走路的成就感、朋友的陪伴感、睡飽後的清新感,這些都會變得「不夠快樂」,進而讓人進一步仰賴甜食、碳酸飲料來「刺激一下」,這就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不只大腦,身體也會為這些快樂付出代價的。張家銘醫師指出,除了神經傳導物的變化,高糖飲食還會引起身體的慢性發炎反應。研究顯示,糖分過高的飲食會導致腸道菌相失衡,影響腸道和大腦之間的溝通,也就是腸腦軸,這會導致大腦神經發炎、情緒不穩、睡眠品質變差。
此外,研究也顯示出:「糖類攝取過高與憂鬱症、焦慮症有高度相關。」張家銘醫師表示,那些慣性用甜食緩解情緒的人,更容易在糖分退去後感到更空虛、更不穩定。
但張家銘醫師也強調,上述的這些並不是要恐嚇或禁止大家喝可樂,而是要讓大家瞭解,可樂的快樂是「煙火型快感」,很亮,但一下就沒了。而我們真正該培養的,是「陽光型快感」,那些來自於自然、緩慢、持久的快樂來源。醫師分享,自己就常建議患者,若真的很想喝可樂,可以設定「快樂日」,比如一週一次,配一部好電影,當成小獎勵。但平常的快樂,要靠自己訓練出來,像是:
1、下午去曬個太陽,讓體內自然產生血清素。
2、每天花一點時間散步、運動,啟動腦內啡。
3、睡前寫感恩日記、聽輕音樂,讓副交感神經接手。
4、嘗試培養讓你進入「心流」狀態的小嗜好,像是畫畫、種植物、煮菜
張家銘醫師語重心長表示,「如果你的快樂只能靠一罐可樂才能打開,那你其實是被快樂綁架的人。但如果你能從簡單的陽光、步伐、連結中找到能量,那你是個能夠自己發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