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罹癌並非偶然!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提醒,避開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可降低一半罹癌風險。(示意圖/PIXABAY)罹患癌症並非偶然,除了基因因素外,飲食與生活習慣同樣決定風險。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提到,台灣每3個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多數人都很懼怕癌症,不過其實只要避開癌細胞最喜歡的4種養分,分別是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有助於降低一半的罹癌風險。
廖繼鼎在YouTube頻道發布影片表示,他常被患者問「我不抽菸、不喝酒,也吃得很清淡,為什麼還會得癌症?」而癌細胞大多是被日常習慣養出來的。門診一名40歲男工程師,每天外食、喝手搖飲、熬夜加班,健檢發現罹患早期大腸癌,得知後說「他到底做錯什麼?」預防癌症應從生活、飲食下手,而非等生病才搶救。
廖繼鼎分享4種癌細胞最喜歡的養分,首先是「糖毒」,如含糖飲料、白麵條、甜麵包,許多人認為,癌細胞愛吃糖,只要戒糖就不會罹癌,事實並非如此,適量攝取糖才有能量,問題不在於糖,而是種類與份量,應盡量避免高糖、高升糖指數的食物。
廖繼鼎解釋,過量攝取高糖、高升糖指數食物,導致血糖上升,胰臟狂分泌胰島素,使身體細胞的生長訊號IGF1(幫助細胞修復、成長)太活躍,若飲食不正常,會讓它過度分泌,不穩定細胞更容易出問題,增加癌變風險,而過量糖分的環境,讓癌細胞更容易生長。
再來是「油毒」,例如反式脂肪、人造奶油,若經常攝取炸雞、甜甜圈、餅乾、加工肉品(香腸、培根),這些油會在體內被氧化,產生自由基,久了造成細胞容易突變 ,建議少吃加工肉品,選好油脂如橄欖油、堅果油,或多吃鯖魚、沙丁魚,降低食用炸物的頻率。
還有「氧化毒」,長期處於熬夜、壓力大、抽菸的狀態,會產生大量自由基,也叫做活性氧,不斷攻擊細胞、破壞DNA,導致身體「生鏽」。若想避免氧化毒,首先是戒菸,還要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能夠消耗運動荷爾蒙,排出多餘的活性氧,並與人多社交,有助於排毒。
最後是「腸毒」,腸道又被稱為第二大腦,飲食方面愛吃肉,且少菜多油,恐造成腸道菌相失衡,免疫力隨之下降,增加癌症風險。建議多吃發酵食物,例如優格、納豆、味噌,還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例如蔬菜、海藻、菇類,以及含有寡糖的香蕉與洋蔥,幫助腸道好菌增長,因為養好菌等於增強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