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心/游舒婷報導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日在國會的「台灣有事」相關答詢,引發北京強烈不滿,中國祭出暫停日本水產品進口的反制手法,中日關係持續緊繃。旅居美國的學者翁履中分析,這場風波背後其實是一場「非軍事型的極限壓力測試」,在缺乏外力介入的情況下,中日雙方都不會退讓,緊張情緒恐怕還會再升溫一段時間,而台灣可以在這時機做一事。
旅美學者分析,中日之間的情勢可能會持續升溫。(示意圖/pexels)翁履中在直播中指出,北京以核廢水為由祭出貿易限制,雖然包裝成食品安全考量,但政治意涵濃厚,「這毫無疑問是報復」。他認為,此舉象徵中國啟動一場「非典型競爭演練」,在不動用軍事手段的前提下,測試利用經濟懲罰、外交強硬表態等方式,能對日本造成多大壓力。
他形容,中國與日本目前正陷入一場「膽小鬼遊戲」(Chicken Game),如果美國不介入,雙方很可能持續向前踩油門、誰都不願先轉彎,因此在情勢出現緩和之前,預料中國還會陸續端出更多施壓工具。
中日關係恐持續冷凍 開戰機率曝光
若雙方都不退會如何發展?翁履中分析,對中國而言,既然機會出現,就會視為一次完整的「對日施壓演習」,因此這次對抗,他預期規模與程度可能比外界預期更激烈,但仍在「非戰爭」範圍之內。
在中日對峙升溫之際,外界也關注這是否牽動台灣。翁履中提醒,台灣在情緒上容易因日本受到壓迫而表態支持,但政治人物若只喊「站在日本這邊」,卻沒有相應政策或措施,恐流於象徵性宣示,他認為這個敏感時刻,政治人物應多一點冷靜、少一點表演。
他建議,面對區域緊張,台灣更應把重心放在自身經濟發展與實力累積,在外交與安全合作上可持續與日本保持緊密聯繫,但在對外敘事上應保留彈性與空間,才對台灣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