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為他人的期望而活!面對人生課題,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圖/攝影者Will Fisher, Flickr CC License

文/經理人月刊

(本文出自《經理人月刊》2016年9月號:一次讀懂阿德勒勇氣心理學

若在心理學歷史的舞台上有鎂光燈,在過去百年時光裡,大多數人都對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與榮格(Carl Gustav Jung),兩大巨頭鑽研、洞察人性的理論著迷不已。但就在2014年日本心理學家岸見一郎出版《被討厭的勇氣》後,所有人的眼光瞬間落在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這位自我啟發學之父身上。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許皓宜表示,佛洛伊德與榮格的學說聚焦於探討人的心理狀態,但在我們明白自己的黑暗與無助之後,「會更希望知道接下來該採取何種行動,才能找到更好的自我。」

加上近年來台灣整體的社會氛圍苦悶,人們的情緒沒有出口、又被教導要正面思考,此時岸見一郎與阿德勒的出現,告訴眾人「被討厭也沒有關係」「自卑是正常的」,便成了黑暗中的一線光明。

阿德勒告訴人們擁抱天生的自卑、後天的缺憾,相信「只要你找到目標,願意為群體貢獻,就可以超越所有缺憾,化為前進的動能。」這股當前社會所缺少的勇氣,正是阿德勒學說最動人的地方。

  擺脫宿命論,找回人生的主控權

許皓宜認為,他之所以會如此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從他的成長過程中找到端倪。

由於阿德勒自小身患佝僂病,體虛以致行動不便,在最活潑的兒童時期,也無法跟其他同齡的孩子一同遊玩,之後又歷經罹患肺炎、遭遇車禍,更親眼目賭弟弟身故等種種噩變,他曾自言他對童年的自己感到非常自卑。

這些事件,在他心底留下烙印,卻也開出了花。許皓宜進一步解釋,心理學起源自心理學家對生命的反思,當時還是孩子的他,把這些外人認為負面的過去,轉為激勵自我、提出「個體心理學」學說之路的能量。

阿德勒成年後更提出「人們無法選擇遺傳,但可以選擇用不一樣的方式,面對遺傳(或後天環境),」的論點,自此擺脫心理學長期以「宿命論」「因果論」出發的邏輯,開啟「目的論」之門。

舉例來說,佛洛伊德與榮格的學說則是以「過去的你,造就現在的你」解釋人性,但是阿德勒卻更往前一步的表示「了解過去,是為了讓你擁抱那些不美好,成就更好的自己。」

  關注治療「過往經驗」,才能從困境中解脫

就像是大多數心理學家都會關注的兒童「早期記憶」,對個體未來的人格發展、訂定的目標會有什麼樣的影響,阿德勒更著重於「如何治療」被早期記憶制約的病患,透過找出「需要改變的癥結所在」,讓這些人從自己設下的心理困境中,解放出來。

許皓宜以自己為例,自小父母對她的管教非常嚴格,就連飲食也在控制範圍之內,「回想當時一點都不快樂」。愈痛苦、愈想要掙脫,她成年之後便為自己找了份手搖飲料店的打工,每當下班後,許皓宜就會為自己準備一杯珍珠奶茶做為犒賞,這種父母管不著的時候,對她而言最為珍貴。

此後她便迷戀上珍珠奶茶的味道,每天都會為自己找個理由買上一杯,直至幾年後,發現自己的身體因為不良的飲食習慣發生變化,才警覺到「買珍珠奶茶」的行為背後,或許不只是「喜歡」這麼簡單。

「後來回想,原來『珍珠奶茶』對我而言代表的是『自由』,」許皓宜說,相對於家中嚴格的母親、打工時的自在氣氛,這個經驗在她心裡形成強烈對比,以至於在往後的人生裡,她時不時的會被「自由」吸引而不自知。

找到了「早期記憶的癥結」,許皓宜獲得了自癒的勇氣。現在的她幾乎對「珍珠奶茶」免疫,擺脫過往,往未來那個理想的自己走去。

「我們可以從佛洛伊德的學說中看見人性、在榮格的理論裡找到自性(自己的個性),最後用阿德勒的概念,為我們突破人性。」許皓宜最後用一段話,拆解心理學三大巨頭的價值,更強調阿德勒「事在人為,命由己定」的勇氣。

不需要活得像誰、或是活得符合誰的期望,更不要被過去的生命經驗所限制,懂得「覺察」情緒、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最終才能改寫人生的劇本。


   作者簡介

許皓宜

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諮商心理師。曾任職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延伸閱讀

《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15句名言,讓你獲得勇氣、邁向未來!

把「工作」擺在「人情」之前!想把事做好,就別把同事當朋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經理人月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加入 @setn 好友

【#直播中LIVE】賴清德新任內閣、國安首長人事 第六場發佈會
大數據推薦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熱銷商品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