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公主病」和「母豬教」,其實是同一件事情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只是這些男性們忘了,女性們其實也不過就是在做著跟他們一樣的事情:為自己的人生尋找認證。因為儘管女性勞動參與率提高,但同工不同酬、玻璃天花板讓我們在工作上難以突破,而私領域(婚配與生養狀況)仍舊被視為評價一個女人的主要方式,例如三十歲而未婚的女性會被稱為「剩女」與「國安危機」,網路上也充斥著各種詢問「30歲的女性還單身的原因」這類問題的文章,其中往往暗示著,到達一定年紀卻仍未婚無子的女性勢必有著什麼「缺陷」。在這樣的氛圍下,自然許多女性們認定自己的人生任務就是找到一個「好男人」,而回歸到上面所提的兩種商標,好男人的判斷準則就是資本。

以討論這類議題時最常出現的AA制為例,每次看到有人正義凜然地批評不自己出飯錢的女人時,我心裡的感受總是有點矛盾。我當然不反對AA制,這些批評的內容也多半正確,但是我總不免覺得,這樣的批評著實太簡化了親密關係裡的金錢處理所代表的角力。簡單的說,在婚家人肉市場裡,每一個人都在找尋對自己最有利的條件,當男性們看中外貌(可滿足征服慾)、溫良性格與家務能力(符合「賢妻」想像)時,女性的考量卻可能是:結婚後自己在職場的發展可能受限,甚至有可能必須辭去工作,然後自己大概將負擔大部分的家務還有教養工作,那麼男性伴侶的經濟能力,自然成為一個不得不的考量。

▲圖/Pixabay

我這樣說,當然不代表我認同這樣的思維,而是想要指出,其實所謂的母豬教與公主病,是建立在同樣的邏輯與意識形態上頭的。養成(教友們所認定的)公主與母豬教友的,其實是同一套對於真愛、婚姻與家庭的認可與崇拜,以及在這套真愛婚家體系下,對於「兩性」的個別標準。當女性們為了自己的婚姻與家庭而焦慮,就必須把這套焦慮轉化成某種可以被執行的篩選策略,這樣的篩選標準就進而成為母豬教友們所體驗到的壓迫。而同樣地,對母豬和公主們的嚴格批判,也會再一次強化女性們的焦慮,策動她們發展出新的篩選過程。

因此,母豬教友們必須明白,光是靠著「剷除母豬」,其實並沒有辦法解除他們所面臨的焦慮與壓迫。因為母豬教的敵人從來就不是母豬,而是這個分別以「婚配可慾性」(在婚姻中是否能被慾望)和「婚配可得性」(是否能夠成功征服伴侶)來定義、評價女性與男性的社會,於是,隨著母豬的定義浮動時,其實這個社會也會不斷地更新「好男人」的標準。如果我們無法打破以資本與愛情(還有生養)定義個人價值的思考方式,那麼這套共生的系統就會一直持續。

同樣的,試圖以「教導男性如何求偶/變成更好的伴侶」來解決求偶焦慮,可能也不會是一個真正有效處理母豬教的策略,因為只要我們一直服從這個遊戲規則,就永遠會產生在遊戲中不成功的人。關鍵是,我們得練習從根本上反省這套規則。這並不是說我們可以無視於個人對親密關係的需求,而是或許我們可以想想,為什麼以婚姻為基礎元素而形成的家庭,會被賦予這麼重的分量?有沒有其他類型的人際關係,例如互相了解的好友、例如沒有性愛的同居,也是可以滿足我對於親密感、安定感和歸屬感的需要?我們有沒有可能看見,其他種感情滿足的形式,不獨尊愛情與婚姻,進而擺脫用愛情與婚姻成敗定義彼此的習慣?

也許如此,求偶焦慮才有機會找到出口。

加入 @setn 好友

《小記者大明星EP64》陳勢安錄影出狀況!主持人問這題當場走心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