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近乎全塞住竟沒感覺 「植入式心律去顫器」幫忙求救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一位60多歲的吳先生是冠心病患者,接受「植入式心律去顫器」治療,於今年一、二月偵測出心肌缺氧警訊,但患者卻未感到任何症狀,院方通知其偵測到心肌缺氧,到院做心導管檢查後,發現除心臟自身的三條血管皆百分之百阻塞外,繞道手術接的三條血管中也有兩條嚴重阻塞,其中一條幾乎快沒血流通過,經緊急診治,隔天就幸運順利出院。

罹患冠心病60多歲吳先生(中),裝置「植入式心律去顫器」追蹤治療,偵測心肌缺氧警訊,回診治療撿回一命。(圖/亞東醫院提供)

▲罹患冠心病60多歲吳先生(中),裝置「植入式心律去顫器」追蹤治療,偵測心肌缺氧警訊,回診治療撿回一命。(圖/亞東醫院提供)

「植入式心律去顫器」(ICD)是一種置於胸前皮膚下、治療心跳紊亂且心跳過快的心律不整的裝置,每天24小時運作。透過細導線將其與心臟相連,心臟送出電信號給ICD,當該裝置偵測到心跳紊亂且心跳過快的心律不整,會傳送電脈衝或電擊,幫助心跳紊亂且心跳過快的心臟恢復正常;當偵測到心跳過慢時,ICD也會向心臟發送微細的電信號,幫助心跳恢復正常。若偵測到電池快沒電、細導線故障(電阻太高或太低)或裝置異常,會發出嗶嗶聲警示,若有遠距監測,這些情況都會上傳。裝置「植入式心律去顫器」,應三個月左右追蹤一次。

冠狀動脈疾病簡稱冠心病,是心臟血管阻塞引起的疾病。供給心肌的血管冠狀動脈一旦發生病變,以至於血流不足以供給心肌所需,就會導致心肌缺氧的現象。

替該病人診治的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劉芫宏表示,罹患冠心病的吳先生在12年前於美國接受繞道手術治療,又因心跳紊亂且心跳過快的心室顫動接受「植入式心律去顫器」治療。4年前在亞東醫院由劉芫宏更換新的「植入式心律去顫器」,之後在該院持續追蹤治療。

ICD每日會將異常或警訊傳回,服務人員會立即通知病患及醫師作及時處置。劉芫宏說,吳先生的ICD在今年一月及二月偵測出心肌缺氧警訊,他接到院方通知後回診,醫師安排檢查發現嚴重心肌缺氧,但卻無明顯胸痛或胸悶症狀,因此猶豫了好一陣子,經與醫師詳細討論後,5月才決定做心導管。住院接受心導管檢查,結果發現該病人除心臟自身的三條血管皆百分之百阻塞外,繞道手術接的三條血管中有有兩條嚴重阻塞,其中一條幾乎快沒血流通過。透過氣球擴張及支架置入,吳先生隔日出院回家,ICD再無警訊發出。

劉芫宏說明,冠心病是最常見的心臟血管疾病,常見的症狀包括胸痛或胸悶,有時會轉移到肩膀、手臂、頸部或下顎,有時會伴隨呼吸困難、冒冷汗,通常運動會使症狀加劇,但有時則是毫無症狀。他進一步說,像吳先生就是無胸悶胸痛等明顯情形,卻因ICD發現心肌缺氧。這是台灣地區第一例透過的遠端監測系統察覺病患心肌缺氧,對無症狀的心肌缺氧的病患及時做適當處理。

劉芫宏指出,冠心病導致嚴重的心肌缺氧時會造成心肌梗塞、甚至猝死。冠心病跟年齡有高相關,年紀愈大罹患比例愈高,一般女性罹患的平均年齡較男性晚7至10年,且男女得到冠心病的比例約5:3。冠心病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抽菸、年紀大、家族遺傳、男性等因素。有上述危險因子,卻無心肌缺氧典型症狀的高風險族群,可以藉著運動心電圖、心臟核子灌流掃描、電腦斷層掃描發現。

劉芫宏說,心臟植入式的裝置(如心律調節器、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等)除可治療心律異常外,更可提供24小時連續監測心律異常,有些可監測心衰竭或心肌缺氧。透過遠距監測系統,可提供更及時訊息,讓病患安全獲得更大保障。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直播中LIVE】準副閣揆鄭麗君「投資未來世代」青年論壇演講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