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市有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調查:逾7成民眾不知道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董氏基金會最新調查指出,18歲以上的民眾11.1%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不過竟有超過7成不知道縣市設有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壓力,沮喪,分手,難過,憂鬱,哭泣(圖/攝影者aaayyymm eeelectriik CC License/網址http://bit.ly/2ghCH6x)

(圖與此新聞無關/攝影者aaayyymm eeelectriik CC License)

根據董氏基金會今年針對18歲以上的民眾進行的調查發現,有11.1%受訪者「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身邊「有」罹患精神疾病的親友者,佔23.0%,也就是將近每四人就有一人身邊有罹患精神疾病的親友,且「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的比例,比身邊「沒有」親友罹患精神疾病者高,占17.4%。

董氏基金會董事、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 ,世界衛生組織已提出呼籲,預估在2030年時憂鬱症將會造成疾病及失能的主因,如同其他身體健康議題,在變成重大疾患之前,進行預防工作,是良好公共衛生的本質。

超過96%民眾覺得心理健康重要,92%覺得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一樣重要。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該基金會今年以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及高雄市六都18歲以上民眾為調查對象,回收有效問卷2,244份,結果發現,72.8%受訪者「不知道」縣市設有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有65.3%則「不知道」相關心理健康服務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受訪者覺得在台灣心理或精神疾病「有」被汙名化,佔53.2%;有62%受訪者「贊成/非常贊成」將心理或精神疾病去汙名化。進一步詢問民眾會尋求專業協助的壓力事件,以「情緒困擾」最多,其次依序為「家人關係與衝突」、「人際關係」、「職場生活」、「創傷經驗」。

當遇到無法解決的壓力事件時,會求助的對象/資源,前五名排序為「親人」、「朋友」、「親密伴侶」、「不求助自行解決」、「搜尋網路資源」。進一步分析發現,會求助「校內/政府/醫療體系內的心理專家」、「搜尋網路資源」、「朋友」的比例女性明顯高於男性;有過諮商經驗的受訪者,超過一半(62.7%)覺得接受諮商後覺得對自己「有幫助」。

葉雅馨說,台灣目前設有22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超過300個民間心理健康相關團體,服務項目從初級預防教育、諮商輔導到醫療治療,建議民眾當遇到壓力事件,可透過現有的心理健康資源尋求協助,不要等到讓壓力或負面情緒變成疾病,將增添治療的難度及延長情緒對身心狀況所造成的影響。

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兼台北公會理事王韻齡則說,現在的民眾都熟悉及善用網路找資源,呼籲政府建構合法的網路諮商系統,當患者不願意出門,網路諮商將成為與患者溝通的平台。也提醒當身邊親友出現身心不佳狀況,應多鼓勵與引導其求助專業。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表示,有國外文獻指出,有心理困擾或精神疾病的人沒有尋求協助,主要原因包括:缺乏對精神疾病特徵及可治療性的了解、不知道尋求協助的管道、對正接受心理或精神相關治療的人存有偏見、及擔心自己接受治療會被人歧視。事實上即使像嚴重的失覺失調患者犯罪,也只有7.5%的罪行是直接與精神疾病的症狀有關;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接受治療後並不會造成社會安全的問題。

葉雅馨建議,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提供心理健康防治三級資源介紹,提供有心理健康困擾或是想幫助周遭親友的民眾,能快速找到適合的資源,平台上放有資源中的相關資訊,無論是服務內容、聯繫電話等,幫助民眾省去搜尋的步驟。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直播中LIVE】賴清德、蕭美琴520就職典禮節目及主持人發布記者會
大數據推薦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熱銷商品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