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家眼庫研究 改寫菌血症無法捐角膜迷思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由台大醫院承接的台灣國家眼庫成立後,在嚴格控管角膜品質,並改變角膜摘取方式,捐贈者只需摘取眼角膜,能保留下完整眼球;並改寫菌血症患者不得捐贈角膜的標準,成功提高捐贈量與受贈成功率。

▲台灣國家眼庫成功提高國內角膜捐贈量與受贈成功率,並改寫菌血症患者不能捐贈角膜的迷思。(圖/記者楊晴雯攝)

國人角膜捐贈風氣不盛,台大醫院眼科部教授胡芳蓉表示,在2013年以前的眼庫狀況,有60%的移植角膜依賴國外眼庫進口,當時台灣沒有一個具完整功能的眼庫,且國人捐贈角膜由各醫院自行執行摘取作業,各有不同的摘取法和作業流程,也未執行角膜內皮細胞檢驗,捐贈角膜品質沒有適當的把關,可能最後導致捐贈的角膜無法使用,因而浪費捐贈者的心願。

在國內眼角膜捐贈量少的情況下,大多仰賴國外進口角膜,不過,胡芳蓉說,經過長途運輸、震動與溫度變化,會使角膜內皮細胞數目減少,影響角膜移植手術的成效,且病人還需依角膜品質自費支付國外眼庫5萬至10幾萬元的費用,影響經濟弱勢盲胞重見光明的機會。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說,衛生福利部為提升國內的角膜捐贈風氣及角膜品質,於2013年提供經費設立台灣國家眼庫,由台大醫院承接,另設南部辦公室於成大醫院。

台灣國家眼庫成立至今,國人捐贈角膜量由2013年的220例,至2018年成長至537例,更提供角膜緊急修補使用,挽救60多位病人摘除眼球的厄運。

台灣國家眼庫。(圖/記者楊晴雯攝)

▲捐贈者眼角膜保存於含有高濃度見大黴素專用盒中。(圖/記者楊晴雯攝)

台灣國家眼庫作了什麼?成功提升了國內眼角膜捐贈率?胡芳蓉說明,除了建立多項標準作業流程,嚴格控管角膜品質,更採取多項策略提升角膜捐贈量,其中最重要的2項成是,過去角膜摘取方式必須摘掉整顆眼球,這會讓家屬無法接受深怕「眼球被拿掉就看不到上天堂的路」,現在則進展到僅摘取眼角膜,並為捐贈者放置義眼片,大幅改善捐贈者外觀及家屬感受,讓近年國人捐贈角膜數量已增加大約2.5倍。

另一個關鍵是,過往是按照美國眼庫的作業準則,菌血症不能用,主要是擔心受到血液汙染後,移植到受贈者身上會感染其他器官,但在進一步評估後發現,摘取角鞏膜瓣後立即執行微生物培養,自訂捐贈角膜微生物檢驗篩選準則,提升了菌血症捐贈者的使用率,且大部分的角膜受到汙染是因為在摘取過程受眼皮或睫毛汙染所致。此重大突破也讓印度與中國大陸前來向台大醫院取經。

台灣國家眼庫。(圖/記者楊晴雯攝)

▲透過眼庫內皮細胞檢查儀,可測量捐贈角膜內皮細胞數目,達2000以上就可以使用。(圖/記者楊晴雯攝)

台灣國家眼庫。(圖/記者楊晴雯攝)

▲細隙燈生體顯微鏡檢視捐贈角膜有無足夠的光學區大小、有無結疤、脫落、皺褶等情形。(圖/記者楊晴雯攝)

據統計,2014年至2017年共697例捐贈角膜,使用率高達98%以上,手術成功率高達99%,沒有一位受贈者術後發生感染。推翻傳統按照美國作業系統,菌血症患者不能捐贈角膜的思維。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直播中LIVE】時隔316天赴議會備詢 侯友宜施政報告
大數據推薦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