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診斷標準更新!男女小腿圍低於「這數字」 恐患肌少症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肌少症非正常老化現象是高齡者常見的健康問題,恐增加跌倒、失能等風險。肌少症該如何診斷?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邀請亞洲各國專家進行研究,建立亞洲的肌少症診斷標準,民眾也能自己測量,建議若小腿圍男生小於34公分、女生小於33公分,可能有肌少症問題。

▲小腿圍男生小於34公分、女生小於33公分,可能有肌少症問題。(圖/翻攝自Pixabay)

根據台灣過去所做的臨床研究發現,65歲以上的社區長者大約7至10%左右的民眾具有肌少症,相當於全台有超過30萬的長輩罹患肌少症。肌少症也在2016年被正式認定為疾病(國際疾病診斷代碼M62.84),而非正常老化的表現,肌少症會增加高齡民眾跌倒、衰弱、失能、臥床,乃至於死亡的風險,嚴重影響長者的生活品質。

診斷肌少症需要同時評估長者肌肉的質與量,也即需要評估肌肉量,也需要評估肌力與體能表現等,由於亞洲人的飲食內容、社會文化、生活習慣與體型和西方人截然不同,沿用歐美的肌少症診斷標準顯然不恰當,因此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於2014年邀請日本、韓國、香港、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泰國與印尼等國的專家,收集亞洲國家的研究資料,建立亞洲的肌少症診斷標準,而該診斷標準在發表後,至今引用超過千次,為亞洲肌少症的研究與防治建立了重要的里程碑。

今年適逢亞洲診斷標準發表滿5年,陳亮恭再次與亞洲專家進行診斷標準的修正,以更多的臨床數據為民眾的健康老化提供參考依據,於今日正式發表2019亞洲肌少症診斷標準更新結果。

此次診治標準的更新有幾項特色,包含:

(一)為強化對肌少症的防治,2019亞洲肌少症診斷共識依照場域有所區隔,在社區與基層醫療,可藉由測量小腿圍,男生小於34公分、女生小於33公分就要懷疑可能是肌少症問題、SARC-F問卷或是SARC-CalF評估三者任一項進行篩查,異常者建議可到基層醫療院所進行肌力測試與五次站立起坐測試.若確有肌力或起坐測試的異常,是為疑似肌少症,醫師除了評估肌少症之外,也須評估病患是否具有造成肌少症現象的疾病,例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依照基層醫療之診治能力納入相關慢病管理計畫。除了轉介醫院進行精確的肌肉量評估之外,基層醫療院所也應提供民眾正確運動與飲食的建議,甚可轉介社區相關據點進行失能預防介入等活動。

(二)而在醫院或研究單位,必須要進行肌肉量的確診,透過雙能X光吸收儀或多頻道體組成分析儀進行測量,當確定個案具有明確肌肉量不足,合併有肌力或活動力的下降,可確診為肌少症,除了飲食與運動建議之外,更須要進一步進行周全性評估,將肌少症的合併症進行整合式健康管理,並評估病患是否反覆跌倒、骨質疏鬆、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等長期耗損能量的慢性病,並將飲食與運動調整與原有之慢性病進行整合。

(三)肌少症治療藥物目前仍在臨床試驗之中﹑有效的生活型態調整與慢性病管理是目前最重要的策略,但這些飲食與運動的介入策略需要與熟悉肌少症治療的醫師討論,以整體健康及慢性病的狀況進行。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